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28日,日本小林制药发布消息称,服用该公司红曲保健品后死亡的人数已增至4人,均是因服用该保健品后出现了肾脏疾病。另据共同社27日报道,服用问题保健品后住院的人数已上升至106人。
图片来源: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截图
据此前报道,3月22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称,近期有部分消费者在使用该公司生产的含有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出现肾脏疾病。24日,小林制药表示,曾向约50家饮料及食品生产商提供红曲。
小林制药公司社长致歉
岸田文雄发声
当地时间3月28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社长小林章浩在当天于大阪举行的非公开股东大会上致歉称,服用该公司销售的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产品的消费者出现肾脏疾病等,对此深表歉意。
当天,就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一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必须努力查明原因,并考虑采取一切必要对应措施。
小林制药将对日本消费者赔偿120元代金券
围绕日本知名药企小林制药公司产品致人健康受损一事,小林制药27日已在官网上发布消息,将对相关消费者进行赔偿。
小林制药公司公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针对日本国内,将根据商品种类和数量进行赔偿,一件商品赔偿25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0元)的代金券。针对中国大陆方面的赔偿问题,目前还在商议阶段,具体的一些情况,我们目前还无法回答。”
小林制药(中国)声明
3月27日晚,小林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协助小林制药株式会社自主召回使用红麹原料相关产品的声明称,本次自主召回涉及的三款产品均未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市销售,有中国消费者通过海外跨境平台、境外实体店铺或是其它渠道购买了相关产品,对此,小林制药将提供产品回收的协助。
来源:小林制药中国公众号
小林制药公司官网上公布的这次涉及的三款产品分别是红曲胆固醇颗粒、纳豆激酶颗粒以及降胆固醇健康辅助颗粒,都是以含有红曲成分,可以降低胆固醇为主要卖点,这三款产品在日本的普通药妆店都可以购买。在中国多家电商平台,也有小林制药官方店铺在销售其产品。
目前,各电商平台官方店铺均表示已下架红麹胆固醇颗粒,客服称如果在店内购买过的消费者可申请退款退货。
罪魁祸首或是发酵次生物
出问题的“红曲”究竟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药物或食物容易造成肾脏或肝脏损伤?
红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它是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在适宜温度下发酵而成的。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副主任陈红淑告诉潮新闻记者,红曲的应用广泛,药用可以消食、降脂等,中成药血脂康片、血脂康胶囊主要成分就是红曲。
“虽然红曲有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建议根据医嘱,一天6~12克为宜。”陈红淑提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红曲霉接种到蒸熟的大米上发酵培养,获得的红曲米和红曲红色素可以作为食品着色剂。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红曲米和红曲红色素可以用于腐乳、酱菜、饮料、果冻、肉制品、豆制品、面制品、糕点、饼干、酸奶、糖果等食物当中,还可以用于口红、唇彩等产品。风味发酵乳、糕点、烘烤食品的馅料及表面用挂浆,有严格的限量要求。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代用品、膳食补充剂、速冻生产品禁止添加红曲米和红曲红色素。
“1995年,法国科学家发现红曲发酵工艺中的微量次生代谢产物桔霉素,它可能导致肾脏损害。”朱毅表示,此次出问题的也许不是红曲本身,而是红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物。
不当使用保健品、减肥药会造成肝肾损伤
“临床上,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病例还挺常见的。”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朱斌说,多数患者是因为过量服用止痛药, “偏头痛,关节肌肉疼痛患者,如痛风患者,或者痛经的女性大量使用止痛药,造成急性/慢性肾衰竭。”
朱斌曾接诊过一些痛风患者,长达几年的时间,通过服用止痛药止痛,多的时候一年要吃掉20多盒,也不监测肾功能,最后造成肾脏功能衰竭,只能透析。
前段时间,还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因为痛经,连续一周服用止痛药,肌酐超标,幸运的是,超标不算太多,属于轻微程度,停药后就慢慢恢复了。
“除了止痛药,一些患者因为使用保健品、减肥药,也会造成肾损伤。”朱斌说,非常少的一部分中药确实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主要是马兜铃科的药物,幸运的是,目前国家已经明文禁止马兜铃科药物临床使用,所以市面上基本不会有处方这类药物,大部分中药还是没有肾损伤的,我们临床还用中药治疗保护稳定肾功能。
一般来说,药物对肾脏造成的伤害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前者相对来说,容易恢复,后者则比较严重,如不注意最终会导致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
除肾损伤外,药物性肝损伤也很常见。
“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我们住院的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占比3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吕芳芳说,提到药物性肝损伤,很多人都会想到是使用抗生素、抗肿瘤治疗药物等引发的,“实际上,不当服用保健品、营养品、无名草药、植物,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等,都可能引发肝损伤。”
吕芳芳列举了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此类产品:土三七、首乌、网购的清肠茶、美容减肥产品、膳食补充剂等。“我们曾会诊过一位年纪最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一位10多岁的小男孩,很胖,家长说平时特别爱吃辣条,一箱箱的买,出现了肝损伤,排查后,应该是和辣条中的一些不明添加剂有关。”
《2020年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中提及, 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以及抗结核药是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是长期积累还是一两次服用不当的药(食)物就会发生呢?
“这和患者个人状况有关,有些是长久服用药品或者保健品等造成的,有些患者,如果本身肝功能异常、基础疾病等,可能短期内就会出现肝脏损伤。” 吕芳芳曾接诊过服用土三七后出现急性肝损伤的患者,“连续服用一周多,就出现了症状。”
如果是轻微肝损伤,很多人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甚至不自知,只是在体检中会发现自己肝功异常;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会出现无力、上腹部不适,多数人最初会以为是肠胃不好,还有人的会突然皮肤变黄,这是出现黄疸;最严重的则是肝衰竭,甚至要肝移植。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有很大难度,需要一项项排查,尤其是要患者能详细提供自己服用过的食药品。” 吕芳芳说,多数人会对自己服用的药品比较清楚,“但觉得保健品、营养品等不是药物,就不在意,也不会主动去说。”
吕芳芳表示,处方药带来的药物性肝损伤相对好监控,“因为医生在用药时,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要求患者定期进行肝功检测。像降血脂药物,会影响肝功能,心内科医生都会告知患者要定期监测肝功。”
最需要引起警惕的还是日常生活中,擅自服用一些药品、保健品等的情况。
“建议这类人群可定期体检,或者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掌握自身的健康情况。”吕芳芳表示。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