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方精密)研发设计的一款毛细血管器官芯片,被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并突破了由于营养供给不足造成的类器官成熟度及尺寸的上限,实现了肿瘤组织及肾脏组织的大尺度培养。
▲毛细血管器官芯片。企业供图
据了解,毛细血管器官芯片自2023年推向市场以来就备受行业瞩目,先后被复旦大学、南京鼓楼医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数十家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重点实验室采购,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和医疗应用,且均获得了良好反馈。
以上海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肿瘤组织体外培养为例,传统生物反应器培养出的类器官极限为直径200-400um,而利用摩方精密开发的生物培养皿培养出的仿生实体瘤可达厘米级(相当于10000um),这对更加准确地了解药效以及针对患者定制治疗方案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毛细血管器官芯片对新药开发以及精准医疗有着巨大价值。
▲搭载BMF毛细血管器官芯片的培养系统,可模拟人体血液的营养和代谢物质输送功能。企业供图
据了解,毛细血管器官芯片是利用微纳3D打印技术与器官芯片融合的创新研发成果,是一款可实现更高细胞培养密度、连续数周的长期培养时间、更接近人体器官功能性的各种类器官的体外3D培养芯片。其利用毛细血管器官芯片灌输培养系统,进行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等物质交换,可帮助科研人员在两周内培育出细胞模型,并完成药物测试分析,从而有效提升药物筛选及新药开发进程。
目前,该款器官芯片
已被用于器官组织培养及
初期药物测试阶段,
成功培养了结直肠癌类器官
和肾近端小管类器官。
摩方使用该3D生物芯片已成功培养出世界上最大体积的体外结直肠癌模型,在对直肠癌药物的测试中,该肿瘤模型表现出与临床人体试验高度相似的反应。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胡一凡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