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江景轩)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积极落实科技兴警战略,围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坚持向科技要警力、向先进装备要效率,深挖警用无人机在警务实战方面的潜能,在全力打造“空地一体”立体治安防控格局的同时,与低空管控业内头部企业合作,设立低空管控识别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创新研发便携式无人机识别多功能肩灯,并开发低空卫士App。这件“利器”结合无人机识别便携式基站设备,形成配套的无人机远程识别部署管理方案,用科技的力量,让无人机智能管控从“不可能”变得“可能”。
多功能肩灯具备常规警用肩灯功能,可作为单警装备应用于日常巡逻,轻巧便携。执行低空管控任务时,一键切换模式,通过无人机远程识别模块接收无人机飞行信息,可及时获得包括无人机的ID号、经纬度位置、速度、高度、飞手位置等信息,同时推送至低空卫士App,在地图上精准呈现飞手位置,并能达到1000米左右的有效侦听范围。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分局接到辖区重点施工项目相关责任人求助,“黑飞”无人机影响了工程进度。了解情况后,巡特警支队为该项目工地提供了多功能肩灯,培训工地安保人员在日常巡逻中佩戴,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违规飞行无人机。“除了对工地安保人员培训,我们联合属地派出所与项目管理方建立联动机制,在发现黑飞问题后,处置力量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巡特警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田宪元介绍。
据了解,低空与地面之间交互联动具有复杂性,需要完善的设施体系作为支撑,江北新区分局与忆伯科技研发的系列无人机远程识别设备,通过搭建低空应用和管控平台,能够实现低成本投入下加强城市低空空域监管,完成全区域精细化空域管理的目标。目前,这款多功能肩灯已申报国家专利,并在全国十余个省份进行试用并逐步推广。
今年1月,一位市民报警称有人在商场附近飞无人机,靠着儿童游乐场,担心有安全隐患。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打开多功能肩灯对无人机和飞手定位,很快在游乐场外围找到飞手。经询问,对方出示了相关证明文件,民警对其身份、无人机登记信息进行核实,同时告知要注意规避飞行风险、合法合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