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四月天
“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
本学期第二场活动
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们参与!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和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类型、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机器翻译、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突破与应用,显著地影响着口述史的采集、整理、保存、分析、传播与利用等全流程,为口述史实践与研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口述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为书写、理解和解释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24年4月19日(周五)16:00-17:30
线下活动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110
线上参与方式:
腾讯会议:806404497
会议密码:781229
演讲人:杨祥银
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主编有《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与《口述史研究》(共4辑)等;并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外,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后期、青年和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30余项;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主持/评议人:斯日
斯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主编、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传记学研究》(集刊)主编,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记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传记写作。出版译著《汉娜·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主编出版《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以及“传百·传记文丛”“思想的边界”等丛书;发表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北京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创作多篇。策划、编辑、出版的专题文章和图书获得中宣部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和第三届女性文学奖、最美图书奖等奖项。对中西文学和思想的源流也饶有兴趣。
关于工作坊
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现代传记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与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新媒介结缘,成为一种生命写作(life writing)。同时,基于事实、旨在存真的非虚构写作亦已成为诱人的日常文化实践。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秉持“热爱生命,让过去照亮未来”的理念,举办“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通过专题讲座、习作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研究推广现代传记观念,探讨传记及非虚构写作的各类问题与技巧,包括传记作品的出版、发行、评论等。希望以此为学术同仁、传记与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提供切磋与讨论的平台,为推进传记事业作有益的尝试。工作坊每年活动8次,分别于3、4、5、6、9、10、11、12月的第三个星期五下午4点开始,时长90-120分钟。
“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十七期活动纪要 | 诗中马迁:杜甫的传记写作
“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十六期活动纪要|《现代传记研究》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
“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十五期活动纪要|《史记》:把握传主的生命脉搏
热爱生命,让过去照亮未来
Ignite the Passion for Life,
Illuminate the Future with the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