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类相比,物流机器人进厂打工最大的优势在哪儿?
机器不用休息,或者严谨点,它只有充电和故障时候休息。
不是5名工人养不起
而是3台AGV更有性价比
不论是机器人行业还是物流行业,愈发竞争的激烈、愈发昂贵的人力成本让相关上下产业链的所有玩家都拿出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心态:场景里的每一寸空间的利用、机器人的台数和价格、软件算法、流程效率、订单履约率,甚至机器人运行速度、机器人充电站的尺寸、供电方式、充放比、异常处理能力都成为了反复比对的要素。
口袋深的大企业希望效率能再提高,口袋浅的小业主希望更有性价比。从上到下,都因为降本增效和外部大环境,主动或被动地寻求着智能化转型。以传统工具主义视角来看,手工作业除了“柔性”外似乎再无优势可言,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仅剩一点的优势也快随风飘散。而那厢,AGV在十年的快速创新迭代后,似乎也陷入了一些瓶颈。
创新or内卷?
在如今的语境中,“内卷”含义中被无限放大到和“主/被动竞争”等同。但它的原本的社会学含义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或模式到达一定形态后既无法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是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简而言之,“卷”不是单纯的竞争,而是一种无法引发创新的“无用竞争”。它并非不能带来进步或竞争优势,只不过更多的内耗与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
物流业旷日持久的“人机大战”中,擂台双方的选手逐渐以电商发展、物流技术更迭与资本涌入拉开巨大差距。智能存取方案背后的导航定位技术、避障技术、视觉识别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方案中的机器人速度可以更快,货架可以更高,空间可以更小,但这种某一环节极致的“卷”,是否对整体存取效率提升有巨大帮助?是否能保证生产安全?
充电10分钟
工作2小时
在四面墙内的重复性劳动中,从搬运到分拣,从升级改造到全流程解决,以物流机器人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所追捧的热门。物流机器人的动力供应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各家企业仍没有脱离“卷”的范畴。
市面上的头部物流机器人厂商在供电领域仍旧采取接触式充电方式,硬件方面以充电站/机器人数量(一般以1:8或1:16)和电池材质(一般为锂电池)作为衡量指标,在软件方面则以机器人如何合理分配碎片化空闲时间返回充电区域作为卖点。不过这种“卷“的目的是纯粹的,那就想要表达自家的物流机器人能实现24/7全天候作业以及生产安全过关。
传统的接触式电能传输可能引发接触拉弧打火、滑动磨损、触电、裸露电极之间短路等潜在安全风险,更不用提电池对于环境污染产生的负面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汽车行业较为成熟的非接触式充电也开始被引入物流装备行业。
非接触式充电目前仍旧处于萌芽阶段,如法勒、犀能等企业开发了符合物流装备特性的非接触式充电产品(如针对穿梭车、无人叉车、堆高车等产品的非接触式充电产品或无线充电桩)。但在物流机器人电池供应领域,创新的声音仍旧寥寥,近年来因机器人充电故障造成仓库失火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Ocado因机器人电池充电装置出现的故障而引仓库大火(图片来源:inews.co.uk)
有人在搞一种很新的机器人充电方式
一家2023年横空出世的以色列公司则打破了“卷“,往前跨了一大步,创新地构造了一种新物流机器人电力传输方式——放弃电池,在移动中充电。
这家由三位电力电子领域教授联合创立CaPow公司实现了“移动中充电”技术,方案主要通过在工作区域地板上放置无线能量传输贴为移动中的机器人提供动力,结束机器人对传统电池的依赖,实现物流机器人无线能源传输。此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工业4.0领域资本IL Ventures与前亚马逊机器人领域高层的高度关注,并获得7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CaPow电力传输方式解决方案(图片来源:CaPow官网)
放弃了电池,就不用再“卷“电池材质、充电时间、充电站占地面积和电池材质安全了,CaPow这波操作直接打破了机器人传统接触式充电固有的局限性。对于企业来说,不需要再通过额外购买机器人“轮岗”弥补因充电损失的产能。对于物流机器人厂家和集成商来说,这种新的充电方式既能让机器人本身容纳电池的区域被释放,在形态上能做出更大改进;又取消了充电区,让厂内规划空间更紧凑。
“当我们提出移动能源的概念时,物理学早就能证明它不是天方夜谭,但实现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持续获得快速、动态电力的挑战,才是真正的突破。”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eretz教授这般解释道。
CaPow “Genesis”系统示意图(视频来源:CaPow官网)
一张放置在工作空间的无线能量传输贴,一台适配于机器人接口的轻型接收器,“解放人类双手”后,“解放机器人”也成为现实。也许不远的将来,没有电池的物流机器人会成为行业新标配。
作者:罗丹
编辑、排版:罗丹
本文内容源自《物流技术与应用》新媒体。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