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疾病的治疗更加高效、准确;让出行更加顺畅、便捷;让家居生活充满科技感和舒适度……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于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给课堂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借此激发青少年创新活力?4月15日,记者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智慧思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趋势:AI时代点燃学生思想火花
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是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的标杆校,探索出“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常态化开设的 255 教学模式”,按照认知、理解、实践、应用、创新五个层面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用Deepseek批改作业、用AI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用“智慧大脑”一键生成个性化错题本……数学老师何菊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她像医生一样,准确“诊断”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开出个性化的“学习处方”,点燃学生思想火花。
这些变化,是宁夏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并将人工智能教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如何发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夏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黄涛表示,长期以来,教育重心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将聚焦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等高阶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学生要学些什么?
宁夏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宁夏教育数字化专家委员贾巍认为,首先要学习如何同机器打交道;其次要学习一些高阶思维,比如计算思维、创新思维、互动和合作思维;要学习运用核心知识的能力,能举一反三,学会创造。在实践中,分层分类实施学习内容,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要加强对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各类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能力”包含诸多方面。
中卫市第十一小学推出了AI创新方案赋能教育新生态:二年级小胖图版编程,在基础课程中主要以了解小胖机器人、学习与机器人进行互动、进行较为简单的编程内容为主,到了进阶课程时就增加了声音监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超声识别及稍复杂的编程内容;三年级的STEAM教育,基础课程以入门搭建为主要内容,到进阶课程时就涉及了小鸡孵化器、环境检测中心、智慧农业场景等复杂的搭建内容……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吴忠市利通区金积中心小学也不甘示弱,学生穿戴智能背心、手环等运动感知设备,体育老师运用智慧课堂交互系统数据分析和实时反馈功能,追踪分析、动态评估学生运动成长变化,形成个性化运动数据档案。老师的经验和数据化分析相结合,让学生运动变得更科学。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支持复杂问题解决的学科素养甚至跨学科素养,支持创造性任务解决的科学素养与创造力,发展以人机协同思维为核心的新型数字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学习人工智能硬件、软件课程,需要重点培养的是计算思维,包括顺序思维、分解思维、循环思维和条件思维,并对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李术萍如是说。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数字化自适应图书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探索:AI教育重塑教与学新场景
有了人工智能,校园生活更精彩——
银川金凤区实验小学的机器人课,中卫市第十一小学的智慧农业场课、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的人脸识别课、银川市第十五中学3D建模软件进校园……2024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最新一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引领更多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领域作出积极探索。宁夏有6所学校跻身其中,人机之间多轮对话你来我往,激发了思维碰撞,也改变着学生学习的方式。
在课堂上,为你传道授业解惑的,可能不是真人而是AI。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初三年级物理课上,一堂关于“磁生电”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物理老师叶靓利用DeepSeek平台生成了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的虚拟模型,并通过AI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们通过DeepSeek向“法拉第”提问,了解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甚至探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更加高效、多彩、灵活、丰富起来,也能拓展孩子的知识和视野。除了课堂教学,DeepSeek还被学生们广泛应用于课后学习和实践。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学生谢天宇利用DeepSeek分析了自己的试卷,AI不仅指出了他的知识盲点,还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对编程感兴趣的吴晗博同学,自己编写电子烟花程序代码,遇到技术性障碍。吴晗博利用DeepSeek代码生成和纠错功能,攻克难关,最终让绚烂的电子烟花惊艳了众人。
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舞动起来”——在石嘴山市实验中学,师生共用AI,设计了《欢迎客人来参观》《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才艺展示——集体舞》等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采用可视化编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融合、创新、思维四大能力。”据学校信息部主任吕秀琴介绍,2020年石嘴山市实验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将人工智能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考核。
在这所学校的英语听说教室,同学头戴耳麦,通过英语听说教考平台发声,系统即时给出了评测反馈,并给出改善建议。英语教师常静表示:“每个学生的朗读都会立即反馈到教师终端,对于读错或者发音不标准的地方,系统会标红。这在之前的课堂很难实现,过去一节课最多能抽查5名至6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点评,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
吴忠市朝阳小学围绕“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跨学科素养”目标,开发1年级至6年级阶梯式创客课程,涵盖编程、3D建模、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当课堂实践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教学教研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基于数据洞察的精准建构。” 校长海玉峰表示,数据反哺教学改进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证明,唯有让技术扎根课堂土壤,让数据服务学科本质,才能真正构建起 “教有依据、研有方向、学有成效” 的智慧教育生态,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 “数据驱动型” 教研范式。
据悉,宁夏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大中小学课程表,加快构建智能教育环境,建设宁夏特色精品课程资源,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吴忠市利通区第十六小学智慧劳动教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展望:AI教育让教师成为“智慧领航者”
如今,“AI+教育”图景并不鲜见。当记者向DeepSeek发问: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DeepSeek回答:“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教师,但将深刻重塑教师的角色与教育生态,讲台上永远需要那个在夕阳下讲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鲜活灵魂。”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日益完善,但人工智能教育软硬件资源配给尚不均衡,打造面向中小学的优质人工智能教育,仍有诸多问题待破解。
“人工智能是辅助教师的工具。教师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需要主动求变。”黄涛说,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师角色的坐标系。教师的教学重心向学习导航、思维培育和精准育人转移。这种转变推动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成长设计师”,使其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与同乐小学在线智慧课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师,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黄涛建议在实践路径层面上,通过重构教育要素,探索教育教学新范式;协同创新构建新体系,融合多方资源,打造多元互动、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推动教师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共同进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贾巍表示,宁夏正积极探索打造多元化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师资供给,提高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人工智能师资培养比例;加强信息科技、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提升兼职比例;鼓励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开展支教、课后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
为弥合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造成的“资源鸿沟”,宁夏正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调研着手制定《宁夏乡村中小学数字化场景应用指南》,并实施各类支持项目,加强校际帮扶,将乡村学校全部纳入集团化办学托管范围,通过线下教师交流轮岗、跟岗实践、送培到校,线上联盟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备、师资等向乡村流动;鼓励师范院校组织志愿者成立支教团,开发支教课程和课后服务资源,提供数字支教服务;积极与教育发达地区建立人工智能课堂结对关系,探索与教育发达地区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以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教学的空间、资源供给、互动模式、评价方式等。”在贾巍看来,数字化将推动传统教学模式从预设走向生成、开放,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互动中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创新思维激发。(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实习生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