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的背后,一批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00后"青年工匠正以自己的方式助力航空制造升级。该校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结构件精密制造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团队,历时一年攻坚,成功研发出面向异型曲面薄壁件加工的智能柔性固持系统。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结合了力矩电机驱动、传感器监测和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能够实现对异型曲面薄壁件的精确、高效加工。
项目负责人金城扬表示:“柔性固持系统的设计和自动化兼容性是我们最大的突破。它不仅能适应复杂工件的加工需求,还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团队已经成功实施了多种样件试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该学生团队成员已获得知识产权发表/授权7件,发表/录用论文多篇。主要由金城扬、官欣洁、茅瑜恺、章永浩、刘柯含等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团队成员之间专业互补,技能互补,性格互补,在研发过程中精诚合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这款可以应用在国产航空大飞机发动机异型曲面薄壁件加工中的柔性固持系统。
该团队指导老师由熊瑞斌、张春亮等博士团队组成,其中熊瑞斌教授深耕航空制造领域二十余年,为该领域资深专家。
据熊教授介绍,该学生团队自组建以来,积极投入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异型曲面薄壁件加工领域研究。学生团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三维创新设计到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展示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最新研发的这项柔性固持技术通过创新设计自适应模块化夹具,结合力矩电机驱动与传感器监测,实现了异型曲面薄壁件的精准柔性固持,大幅提升了加工精度与效率,简化了操作流程,加速了加工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进程。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异型曲面薄壁件的加工,也可拓展至航空、航天领域其他高性能复杂薄壁件的加工,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从社会效益方面来看,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的整体加工水平,进而推动我国航空事业迈向更高台阶,增强我国在国际航空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国家战略地位。经济效益方面,该技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加工效率及缩短生产周期,预计可为相关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收益。同时,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该技术拥有巨大的市场推广潜力和前景。
通讯员 刘灿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