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还活着
当地面捕捉到卫星那一串,微弱且执拗的信号之时,控制大厅里鸦雀无声。2024年3月13日的晚上,中国航天人真实演绎的一场“绝地求生”。这颗名为DRO-AB的卫星组合体,在深空中翻滚、坠落、折翼而后倔强地存活了下来。
这一刻说它是“奇迹”都嫌客气。说句不客气的,如果这是美国人干出来的事,CNN估计早就24小时循环播放加奥斯卡预定了。
不过这场“太空桌球”对决却异常扣人心弦了,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仅有34岁的不到的中国年轻人支撑起来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冲锋在前的,并非经验丰富的工程院士,而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研究生。他们一边飞速地敲击着键盘上的代码,一边竭力守护着遥远的星辰。这些人既非NASA的顶尖飞控专家,而是一个以“00后、95后”为核心力量的团队,连续多日在现场熬夜编写代码了。最终在悄无声息之间,他们顺利重启了那颗价值数亿的卫星。
如果这段剧情被海外新闻媒体发现,无论是《华尔街日报》,还是BBC,必定都会持续不断地称赞:“年轻科学家扭转了局势”,“再度点燃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信心”……然而我们自己呢?却表现得异常低调。官方仅仅简单地表示,“卫星已恢复正常运行”,随后便轻轻带过此事。
但我得说清楚,这根本不是小打小闹。DRO轨道是什么玩意儿?直白讲它是地月之间那条“深空十字路口”,最为棘手,最为尴尬,也最为高能。一不小心,就直接变成太空垃圾,连GPS都难以找到你的位置。
现在再回头看看3月13日晚上那一幕:火箭一切正常,上面级一切正常。
突然轨道数据就开始蹦迪了。
本来卫星该上29万公里,不过结果却在半路被“甩锅”给甩到了13.4万公里。
不仅高度被砍掉了一半,还在空气中,轻松愉快地、疯狂地旋转着,每秒达到200多,如此之快,连太阳能板都快要被甩得如同螺旋桨一般了。
更离谱的是,就在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看着它转。
几十名科研人员,在北京在西昌在后台系统面前,牙齿都快咬碎了,可卫星不回信,没定位不知其死活。有人半夜三点仍在拷问人生:“它究竟还活着吗?”
接下来信号突然回来了。那一刻没有掌声,也没有“祖国万岁”,只是有人低声说了一句:“它还活着。”不是很响亮,但却像是一场狂风暴雨后的一丝风轻云淡。
问题是活下来并不意味着就没事情了。这颗卫星就如同,一只翅膀受了伤的鹰,尽管侥幸保住了命,但其状态很不稳定,就连充电都变得,特别艰难。太阳翼一边倾斜着,另一边却还得使劲,对准太阳,想要“抓住”能量。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胳膊脱臼了,却仍旧得高高地举起手机,去追热点来获得关注,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接下来发生的,才是真正让人热血沸腾的地方。
两名研究生,在深夜里不停歇地连续工作,直接于现场敲击出两万行代码,编写完成了一套可称为太空级别的“自救导航+时间同步”程序。此非教科书中所写之模拟算法,而是在卫星已然受伤,燃料即将用尽,电量急剧下降的情形之下,临时拼凑而成的关乎生死之系统。
这两万人,称其为“码字侠”,字字皆值钱。一行若写错,那整个卫星,说不定便成了深空之中的“浮尸”。
你可能觉得,到这儿就已经是最厉害的部分了吧?那可太单纯啦。其实呀最大的难题就是——这颗卫星得“靠自己”飞到目标轨道去,没谁能把它收回来。燃料没准不够,轨道很容易偏,时间窗口的限制比高考作文的要求还严呢,每一个操作都跟在钢丝绳上小心翼翼地走。
正是在这群年轻人,还有几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带领下,他们每天差不多都待在办公室里,仔细地算轨道参数,用心地编复杂代码,一遍又一遍地改程序细节,甚至熬通宵讨论怎么实现“精准弹射升空”。
他们没有那神奇的特效,没有缓缓的慢镜头,也没有动听的背景音乐,仅仅凭借着一条条冰冷冷的数据在进行战斗。每一次的轨道调整,皆如同一场高风险的赌博,稍稍偏斜一点儿,要么就掉落至地球中化作灰烬,要么就飘向月球背面成为太空里的孤魂。
但他们赢了。不仅赢了,还打了个漂亮的“回旋镖”操作用15的燃料,走了850万公里,硬是让折翼的鸟飞成了“地月灯塔”。
美国人看呆了。什么叫“你们别看我们不咋说,但真干起来一招制胜”?这就是。
到DRO-AB不仅活着,而且还分身成功,它们相互,拍留影信号十分稳定,任务也获得了满分,这简直就像是“在天台被雷劈了三次,却还能顺手,拍个抖音”的那种硬核主角。
你说这是不是“只展示一次”?说得对这种极限操作,一次就够了,谁也不想天天捡命。但关键是,当这个国家真的站在了绝望边缘,居然有人能拍着桌子说:“我来。”而且他们真把命捡回来了。
不需要靠别人来定义什么叫“强国”。别再说什么“是不是第一梯队”,因为很明显——我们不是在跟谁比,我们是在一边修路,一边跑一边告诉世界:看好了我们是来真的。
有句话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但这帮“少年”已经不止是强,他们是给未来开了光。未来太空,是我们的下一站。别眨眼别质疑别落后。因为这帮人,已经在38万公里外打了前哨战,还赢了。
这不是“少年可期”。这是少年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