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3日 第 08 版)
4月23日,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展迎客。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的贸易促进平台,广交会是我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日,记者走进广交会第一期,通过一个电动行李箱、一款智能翻译机、一场音乐美食节,现场感受中国制造的顽强韧性和外贸活力。
——编 者
一款智能翻译机,看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
人民日报记者 罗珊珊
广交会上,一台小巧的双屏翻译设备成为不少中外展客商的心头好。
科大讯飞位于广交会展馆A区珠江散步道的服务台前,有着20多年外贸经历的“老广交”张明月仔细操作着一台双屏翻译机,决定购置这台人工智能(AI)“小帮手”。
“我想开拓中东、南美、非洲等市场,希望和这些市场的客户用他们的语言沟通,更快拉近彼此距离。”张明月说。
一台小小的翻译机,支持85种语言在线翻译,同时支持17种语言无网络离线翻译。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更折射出中国外贸“朋友圈”的不断扩容。
工作人员为境外采购商介绍翻译机
在科大讯飞位于服务机器人专区的展位,一名土耳其园艺设备商熟练地挑选着翻译机,“这已经是我购买的第十五台讯飞翻译机了,现在我交到的中国朋友越来越多。”
展客商双方线下沟通有了“翻译神器”,线上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顺畅。
为了让展客商双方快速对接,广交会应用程序也支持线上即时沟通功能,境外采购商不仅可以向参展商一键发送感兴趣的产品,并以文字、图片形式沟通,还支持语音或视频通话,更有AI多语言翻译功能“加持”。
连续20多年参加广交会,张明月注意到,如今广交会吸引的采购商来源地愈发多元,使用小语种的采购商不断增多。“这是我们新的商机,也是中国外贸应对风险挑战的机遇所在。”张明月说。
行走在广交会展馆,参展企业普遍反映,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伙伴越来越多,且询盘积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1.1%。很多境外采购商表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但他们依然坚定看好中国、看好中国产品,来广交会,不仅是来“打卡”,更是来“下单”的。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4月23日8版《广交会三个细节透视外贸活力(经济聚焦·稳外贸扩消费)》一文)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一审:周悦;二审:杨文静;三审:陶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