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苏雅
反推发动机点火!戈壁滩上,尘烟腾起!昨天,东风着陆场东区首次迎来神舟飞船降落: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程,蔡旭哲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这一程,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的太空首飞之旅圆满结束。
昨天,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蔡旭哲、宋令东(从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 新华社发
首次降落东风着陆场东区
4月25日,中国空间站再次迎来“太空会师”,继神舟十四号任务后,蔡旭哲和陈冬再次相聚在中国空间站。这次,他们已经分别担任了神十九、神二十乘组的指令长。神十九乘组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二十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和在轨工作经验交流,并移交了空间站的钥匙。
本次返回任务时值春夏之交,东风着陆场区域的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是风沙频发期。由于着陆场出现大风天气,神十九乘组比原计划推迟1天返回。
4月30日凌晨4时,神十九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踏上回家路。
紧邻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这次,神舟飞船首次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东区,面对新情况、新考验,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天地联动,迅速制定了应对举措。
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五个阶段环环相扣。飞船“告别”空间站组合体后,要先绕地球飞行5圈,大约需要7.5小时。轨返分离后,返回舱以精确计算的再入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返回着陆过程大约50分钟。
多双“眼睛”紧盯飞行轨迹
在返回前,飞船上的中继终端就已开始工作,通过与天链中继卫星的“太空握手”,搭建起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通信信号、测控信号、定位信号、搜救信号则通过飞船天线网络建立独立通路,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通畅。
为了守护神十九飞船安全落地,多双“眼睛”也在紧盯飞行轨迹。
“雷达跟踪正常!”飞船在大气层内的飞行姿态仿佛一颗火流星,作为地面跟踪的“最后一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树里测控区以“多雷达接力”的模式追踪返回舱动态,以厘米级精度持续锁定飞船。返回舱冲出黑障区时,测控团队的操作手在第一时间准确捕获、定位返回舱,对预判返回舱落点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刚表示,为了做好飞船的“引路人”,技术人员先后对雷达进行了3次升级,不仅将运算速度提升至毫秒级,还让它拥有了相当于在百米外看清头发丝摆动的“超级动态视力”,追踪到返回舱从再入大气层到开伞后的实时动态。
在飞船返回落点核心区域时,多台小型无人光学测控设备合理布设,能在可视条件下辅助拍摄返回舱实况,落点景象一览无遗。此外,本次搜救回收任务中还增加了“新面孔”,北斗三代设备首次参试,能提供更精准的定位信息。
通信链路第一时间架起
“下面通报返回舱第四次落点预报……”
返回舱即将着陆,广袤的戈壁滩上,口令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地面搜救力量指挥车、搜索车、处置车、医监医救车等近百台车辆装备有序前进。空中分队5架直升机也抵达了待命空域,一张立体搜救网快速收拢。
东风着陆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没有网络信号覆盖,通信基础条件薄弱。在飞船返回任务中,卫星通信分队需要在返回舱着陆的第一时间,进行天线组装、卫通链路建立、图像语音业务开通等工作,架起通信的“第一链路”,让着陆后的画面第一时间回传至指挥中心。
要在戈壁滩快速建立独立的通信装置,卫星通信分队不仅要根据返回舱姿态选择合适的架设位置,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体化主机、天线、摄像机电话等附属设备的组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龙坤明介绍,通过在设备中加装无线模块、配备专用手机,现在航天员能像日常使用手机一样,第一时间通报乘组状态。
“10公里通”“主伞已打开”“6公里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包文龙手中的对讲机不断响起,远远望着绽放的红白伞花,他的心中充满紧张和期待。神十九飞船是包文龙从单机产品交付、降落伞组件包装,到分系统出厂、发射场、回收场全流程参与的第一艘飞船,他亲眼见证了研制过程的所有关键节点。“虽然神舟飞船已经是成熟的产品型号,但‘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只有心怀敬畏,方能守护神舟回家。”
防热大底抛出,反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稳稳落地。
舱落机临,搜救队员快步奔向现场。外围警戒区建立、无水肼检测、主伞回收……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回家先吃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14时许,在搜救队员的帮助下,3位航天员依次出舱。“空间站舱壁外鲜艳的红色,是太空中最亮的色彩,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指令长蔡旭哲两次飞天,截至目前已执行5次出舱活动,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他无数次凝望美丽的蓝色星球,“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保持奋斗的姿态,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书写新篇章。”
作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出舱后表达了自豪、幸福与期待之情:“为祖国出征太空,我是幸福的,脚踏实地的感觉也是幸福的。”
“回家的感觉真好!”王浩泽是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在空间站里,每次望向星空时,她都坚信中国航天人一定会越走越远,必将迈向更加深远的太空。
“出征饺子返回面”,乘组返回地球后吃的第一餐,有热腾腾的牛肉面,以及驴肉火烧、绿叶菜等。经过短暂休整,3位航天员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北京,后续他们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乘组在轨期间,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特别是在一次货物出舱安装时,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乘组成功处置,为保障后续试验任务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现了过硬的业务能力。
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183天中,他们还参与了空间站内的88个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这些实(试)验生成的102个各类样品,跟随神十九飞船返回地球,后续将交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
太空繁衍的果蝇被带回
在空间站内“四代同堂”的果蝇、三维立体生长的干细胞、在太空发育的小鼠早期胚胎……昨天,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接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举行,返回样品总重量约37.25公斤。
去年,中国空间站第一次迎来了果蝇入住。“很有趣,这些果蝇刚到‘新家’时,明显不适应微重力环境,出现了乱撞、弹射等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变得更愿意趴伏在管壁上,这些都是新出现的行为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团队对这批果蝇进行了连续40天的在轨观测,并观察到了它们繁育后代的过程。
果蝇在空间站先后繁育了3代,航天员对每一代个体都进行了收集、固定,并将它们带回地球。后续,李岩团队将对这些样本进行形态学、组织器官变化、基因测序等研究。“在复杂太空环境下,生命体能否生存、繁衍,大脑对亚磁场、微重力环境如何响应,我们希望通过后续的研究给出答案。”
一批干细胞在水凝胶中悬浮生长,更好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繁殖的状态。“这次最让我兴奋的是,部分返回的干细胞样品还处在休眠状态,希望它们在回到实验室后能顺利复苏,恢复活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雷晓华满怀期待,郑重地接过样品包。
“这次,通过我们的实验装置,干细胞在空间站顺利完成了三维立体生长,形成了球状结构。”通过回传的视频,雷晓华已经观察到在轨干细胞样品与地面实验样品显著的外观差异,后续,团队还将对它们进行分子层面的进一步分析。
考虑到生物活性要求,空间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在第一时间完成交接。此外,神十九飞船还下行了4大类、22种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样品,它们将在几天后跟随飞船返回舱抵京。本报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