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刘强东亲自送外卖并与骑手吃饭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4 月 30 日上午,饿了么宣布启动 “饿补超百亿” 大促活动;
同日下午,阿里将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 —— 淘宝 “小时达” 升级为淘宝 “闪购”。该业务预计先在 50 多个城市上线,并于 5 月 6 日实现全国覆盖。
5月5日下午,淘宝官方微博发文称,淘宝闪购推出一项长期福利:领免单卡和请客卡,将联合饿了么向消费者免单送出1亿杯奶茶、咖啡等茶饮。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上午,因淘宝闪购的免单活动太火爆,后台甚至崩了,出现页面白屏、无法进入等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巨头落下的每一子,都在彻底改写外卖行业的竞争版图。
那么这些资本巨头积极布局外卖市场,究竟是为了收割,还是在为更宏大的商业版图布下更深的棋局?
当外卖成为巨头角力的新战场,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个消费生态重构的时代,而在这场洪流中,普通消费者的选择权和权益又将何去何从?
继刘强东后,马云出手了
4月21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上阵送外卖,这一行为引发了全网的高度关注。
而京东外卖自 2025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仅用46天日订单量就突破500万单,从4月 15日的500万单到4月22日更是仅用一周时间就实现了订单量翻倍,突破了1000万单。
京东为了吸引用户和骑手,推出了多项措施:宣布未来三个月内招聘10万名骑手,提供月薪5000元的保底工资,并且全额承包五险一金;
还设立了 “爱心基金” 帮助遇到困难的骑手;推出了高达30亿元的补贴政策,新用户首单仅需1元;
此外,京东还上线了 “自营秒送” 电商业务,全国已有超过十万家京东品牌线下店接入秒送,平均送达时间快于30分钟。
京东外卖来势汹汹,美团也快速给出应对措施。
就在京东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当天,美团就立刻宣布正在搭建骑手社保系统,并预计从2025年二季度起,逐步为全职及稳定的兼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
其实,早在2022年7月,美团就已经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出资14亿元为7个试点省市的全量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费。
就在两家巨头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阿里迅速做出反应。
4 月 30 日,饿了么宣布开启 “饿补超百亿” 大促活动,同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 “小时达” 正式升级为 “淘宝闪购”,并在淘宝 app 首页 Tab 以 “闪购” 一级流量入口展示,首日上线 50 个城市,后续推广至全国。
图/饿了么公众号
升级后的淘宝闪购在消费者层面将联合饿了么开展大规模补贴活动,补贴规模超百亿元,具体形式涵盖免单、大额优惠券等。
图/淘宝app
在供给侧,饿了么的商品供给将全面向淘宝闪购开放,餐饮外卖业务也包含其中,并将与淘天在品牌电商商家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设立品牌即时零售旗舰店,计划首批覆盖200家核心连锁品牌。
在组织架构层面,淘系内部所有与即时零售相关的业务将由淘宝闪购统一负责,饿了么全力配合,旨在整合内部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其实早在京东外卖火热发展之时,饿了么就有意走补贴用户这条路线。
4月18日,饿了么在微博上发布动态:“不打口水战,只送口味虾,2000份小龙虾免单红包。” 配图中身着蓝衣的饿了么骑手笑容满面,手捧小龙虾,位于两名怒目而视的身穿红衣和黄衣的男子中间,寓意明显。
此外,饿了么在保障骑手权益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默默发力。4月25日,饿了么宣布优化 “恶劣天气自动触发补贴” 功能,确保众包网约配送员在正常劳动情况下小时劳动报酬综合计算不低于25元,逐步推进取消超时扣款处罚,降低网约配送员的超时焦虑,保障收入稳定。
同日,“饿了么”(上海)协商算法恳谈会召开,形成《2025年度 “饿了么”(上海)网约配送算法和劳动规则协议》,规定平台优化 “强制下线” 功能,网约配送员每日配送时间不超过11小时,连续配送4 小时,系统提示小休至少20分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从2023年2月起,饿了么就与生态伙伴一起按计划在部分城市展开试点,为骑手缴纳社保,并持续加大对稳定骑手的专项补贴力度和范围。
今年1月,饿了么公布了九项举措加强骑手权益保障,包括落实算法公开常态化、建立更广泛的算法沟通机制、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算法样本的筛选机制、上线休息提醒功能防范骑手疲劳作业等。
去年,饿了么投入逾2亿元用于骑手用餐、劳动保护和生活福利,启动行业首个骑士驿站体系,全国建设15万个驿站,推出 “一站、一床、一饭、一码、一点碳” 服务,全面覆盖衣食住行。
回顾阿里与饿了么的渊源,阿里在2018年全资收购饿了么,并在同年将饿了么与口碑合并,成立阿里本地生活公司,显示出其押注即时零售的意图。
阿里对饿了么寄予厚望,希望其成为对标美团的核心武器。
从行业角度来看,即时零售潜力巨大,但竞争也日益激烈。美团、京东、合阿里等巨头纷纷加大投入,市场竞争也将愈发白热化。
市场格局进入白热化
显然,在即时零售领域这场激烈竞争的市场角逐里,美团、京东、阿里三大巨头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局势愈发紧张。
即时零售的兴起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快速、便捷服务的强烈需求所驱动。无论是外卖食品、生鲜果蔬还是日用品,消费者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商品,这推动了即时零售市场的迅速扩张。
根据商务部《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中指出,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8亿人,同比增长了34.88%,占网民规模的53.11%;再从规模来看,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了28.89%,预计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外卖送药、生鲜配送等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使得各大平台不得不加大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骑手权益保障成为各大平台争夺舆论高地的关键。
美团率先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投入14亿元为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费,并计划全面覆盖社保体系;
京东则以“高薪+全额五险一金”的模式吸引骑手加入,其“爱心基金”更是在行业内树立了新标杆;
饿了么则通过优化恶劣天气补贴机制、推进社保缴纳试点等方式,逐步构建完善的骑手保障体系。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形象,更直接影响了骑手的留存率和配送服务质量。
对于平台而言,商家资源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京东的“0佣金”和“品质商家”策略吸引了一批中高端餐饮品牌;而美团则通过流量扶持和10亿补贴稳住中小商户;饿了么则整合淘系资源,打造品牌即时零售旗舰店,吸引核心连锁品牌入驻。
这种围绕商家的生态化竞争,不仅提升了平台的运营效率,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商品选择。
图/京东黑板报
在用户体验方面,三大巨头均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服务质量。
美团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订单的精准分配,将平均配送时长缩短至28分钟;京东的“自营秒送”依托亚洲一号仓储物流体系,实现95%以上的订单30分钟送达;饿了么则通过算法优化,推出“智能接单”功能,减少骑手空驶率。
同时,各平台均加大了对无人配送、智能外卖柜等新基建的投入,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巨头在不同区域采取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在一线城市,美团凭借成熟的骑手网络和商家资源占据主导地位;京东则通过高补贴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尤其在生鲜、医药等品类表现突出;饿了么则依托阿里生态,在下沉市场通过“百亿补贴”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
这种区域分化竞争态势,使得市场格局更加复杂。
餐饮见闻认为,这些资本巨头积极布局外卖市场,表面上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收割用户价值,但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构建以本地生活为核心的战略生态。
一方面,外卖作为高频刚需场景,是互联网巨头触达数亿消费者的入口,能够为支付、金融等底层服务导流;另一方面,通过掌控配送网络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即时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业务铺设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本地生活市场正成为元宇宙、AIoT等前沿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资本巨头通过外卖业务沉淀的数据资产,实际上是在下注下一代消费互联的入口争夺战。
这种多维度的布局,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业收割,而是关乎未来十年数字经济版图重塑的核心战略。
当资本的触角深入生活每一处,我们是否还能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又能真正笑到最后?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