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调查正在西藏仁龙巴冰川进行。采用直升机航空物探技术是本次调查亮点之一。今天现场探测进程如何?
航空物探直升机探测作业
将视天气情况展开
总台记者 何晓月:今天的天气状况其实总体来说比昨天是要差的,在我们登上了冰面之后,遇上了持续刮风和降雪,也可以说是这几天在冰面上遇到风刮得最大的一次。今天直升机到底能不能起飞,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接下来的天气状况。之前踩点时,其实调查队员们利用轻便型直升机,也已经在仁龙巴冰川进行了平台集成测试与视察飞行。
简单来说就是在冰川上方沿着冰川的横纵剖面进行了飞行适应测试。通过当时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距离冰面来说是比较近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天气条件比较晴朗,飞机是具备良好的飞行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直升机上搭载的仪器,能够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我们从调查队的队员那里了解到,飞机上装载着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仪和改造后的航空冰雷达等设备仪器,可以实现大规模区域性冰川厚度的高效测量。
为什么这一次探测会用到直升机呢?传统山地冰川厚度调查主要是采用钻探、探地雷达等技术手段,也主要是地面作业。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航空物探也有不少的优势。
航空重力仪首次用于
冰川航空探测
在此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精度航空物探装备是一大亮点。什么是航空物探呢?简单说,就是把专用的物理探测仪器装载在直升机上,在空中探测地球磁场、电磁场、重力场的变化。
在执行此次航空物探调查任务的直升机起降点,记者看到,直升机舱内的后排座椅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仪器设备。其中,这次冰川调查航空物探中最主要的设备,就是这台航空重力仪。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 熊盛青:它是依据不同岩矿石的密度差异来进行探测的。比如说,冰川的密度和下面岩石的密度是不一样的。根据这种密度差异,我们就可以把冰川和岩石的界面比较准确探测出来了。
据介绍,这台自主研发的重力仪,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但体积却只有国外同类设备的三分之一大小,能够更好适应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仪器的轻量化、小型化要求,有效提高续航能力。同时,它还攻克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精准提取微弱重力信号这一难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熊盛青:很难的一点,就是要探测地球的垂向加速度,要怎么把它从近万倍的噪声里头把重力信号给它提取出来。这个难关我们攻克了。现在仪器达到了0.6毫伽的水平,相当于地球重力平均加速度的约百万分之一。
目前,除了冰川探测之外,这类型重力仪还被应用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构造研究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多个领域,为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航空冰雷达
给冰川探测装上“透视眼”
在航空物探直升机上,除了航空重力仪,还有一个装备,像“透视眼”一样,能够穿透厚重的冰川覆盖层,探测到底部的地质结构。
在航空物探直升机执行冰川调查任务前,工作人员给直升机两侧各加装了一部长方形的设备。它名叫航空冰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能够穿透厚重的冰层,探测冰川内部结构以及冰岩界面,精准测量冰川厚度,从而获取冰川底部地形等关键数据。
熊盛青:冰雷达主要探测到冰岩界面。它的数据可以作为航空重力数据处理时候的一种校准方式。我们同时还在地面开展测量,我们把空中的和地面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对我们探测冰的厚度可能就会更准确些。
除了固定安装的装置外,航空物探直升机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加挂设备,进行更多数据的探测。
熊盛青:这是进行航空电磁探测的探测器。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到地底下,我们通过接收反射电磁波,就可以反映出地底下的地质结构。
记者:这个形状挺特殊的,为什么设计这种形状?
熊盛青: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的,设计好了以后可以保证在飞行过程中平稳进行探测。
据介绍,当直升机在空中探测时,机载的航空重力仪、航空电磁探测器、冰雷达等多种设备可以协同工作,相互配合,实现对地质体的全方位透视。
熊盛青:航空物探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综合测量。我们可以把电磁探测仪器、重力仪,还有放射性仪器等,都可以装载在飞机上面进行综合探测。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钟敏 陈琴 吴天白 金晓曦 扎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