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承担国家级智慧城轨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试点——
青岛地铁:打造智慧城轨创新样本
今年以来,DeepSeek等大模型问世,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在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应用赛道上,青岛成为备受行业瞩目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青岛地铁抢先布局精准“卡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智慧城轨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青岛地铁智慧城轨示范线——6号线一期开通一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集团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现状。
此前,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项目名单,青岛地铁集团申报的《山东青岛智慧城轨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试点》项目入选,成为首批25个项目中新型基础设施方向唯一的城轨企业。
组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
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传统的通用大模型无法满足城轨行业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性、响应速度、结果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个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利用行业数据训练微调形成具备逻辑推理、智能交互、算法纳管和泛化应用等能力,赋能设备运维、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突等业务场景的行业大模型。
只有看见未来,才能拥有未来。青岛地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3年11月,青岛地铁按照“业主主导、内聚外联、生态协同”的组织原则,联合山大、北城院、中兴、中科曙光、极视角、华为等19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集结技术专家与AI训练师团队共计300余人,形成“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的研发体系,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
“建设智慧城轨,不是将数智技术进行简单的叠加。”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表示,推进过程中,青岛地铁秉承创新驱动、协同建模、产业聚势理念,进行了“一米宽,百米深”的探索。主动贡献场景和高质量数据,从乘客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出发,系统性地梳理出407项原始运营服务需求,提炼出159项覆盖轨道交通全业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技术,以场景牵引、数据驱动的伴随式研发模式,建立“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应用体系,赋能设备智能维修、乘客智慧服务、运营高效组织、应急处置等N类场景应用。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和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的一员,先后投入各类技术岗位员工40余名,会同青岛地铁进行“伴随式”研发。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硕介绍,以极视角参与研发的供电智能体为例,试点阶段协助青岛地铁将作业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3小时,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设备故障由智能体秒级研判,并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减轻技术、物料管理等人员工作强度,实现场景和技术研发深度耦合。
解锁“未来地铁”新体验
此次首发的城轨行业大模型具备四大创新亮点:完全解耦,实现算力、平台、大模型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全栈自主化,采用国产通识大模型为基座,自研城轨行业大模型;大小模型融合,借鉴MOE架构(分诊就医),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场景;完善数据思维链,融合行业、地铁企业等数据,构建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目前,青岛地铁已完成青铁大模型1.0版本研发,并在6号线完成初代大模型研发部署、模型评测,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上线试运行。
6号线一期是青岛地铁集十年建设发展经验于一体的落地成果,以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是一条建造、运行、运维全过程、全维度智慧化的地铁线路。一年前的4月26日,这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的示范线载着科技与未来的想象驶入城市动脉。当列车自主唤醒后驶向站台,当智慧车站提前识别特殊需求乘客,当巡检机器人不知疲倦穿梭于轨道间,那些曾在科幻电影里震撼人心的场景,在6号线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取消传统的列车司机室,乘客站在车头位置可以“沉浸式”感受列车行进过程,恍若穿行“时光隧道”;从传统的“自动运行”到智能的“自主运行”,装上“智慧大脑”的地铁列车实现了“自己跑、自己停、自己回”。相较于传统列车控制系统,TACS具备系统可用性更高、运行更智能自主、运营更高效灵活、更有效益、更易互联互通与旧线改造等优势,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技术跨越,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在全球轨道交通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盛会——第15届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上,青岛地铁举行TACS全球发布仪式,向世界展示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卓越成就与未来趋势。
一年来,6号线一期累计客运量近1700万人次,16项行业对标指标12项“零触发”,13项达到或超过既有线开通同期最优值。
随着大模型上线应用,这条线路的“科技范”将更明显。以寻人为例——在传统的地铁寻人过程中,往往依靠广播、人力等方式,效率低且占用大量人力资源。车站智能体介入后,车站客服人员可根据乘客描述,通过调用智能体“万物图说”功能,在线网范围内搜寻目标人群,可秒级锁定所有与描述相符的乘客,高效完成寻人任务。
全产业链规模近千亿元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秘书长王燕凯认为,通过聚合行业资源,汇聚产业链上下游智慧,可避免重复投入,实现算力、数据、技术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助力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升级。
据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智慧化改造成本约2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近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以青岛地铁为例: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地铁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路全部开通后,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此外,城轨行业大模型还可应用于产业园区、港口、电力、水务的设备运维,机场的乘客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产线运维,运营商的运营服务及铁路全场景业务,赋能千行百业。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上,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共研体宣告成立,城轨行业将加快在大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开启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步伐。作为共研体组织单位,青岛地铁将加大AI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大模型技术发展与应用,打造智慧城轨的青铁示范样本。(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相关新闻
高清看青岛
惊艳!来看中山公园初冬美景
冬天没有色彩?来看一场绚丽的海上日出
青岛这里藏着一处“赏枫看红叶”绝佳地
起航!来看镜头下的青岛邮轮母港
氛围感拉满,八大关有种美叫“落叶缓扫”
一对黑天鹅,在青岛这里生儿育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