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的同学手机登录“智学地大”,通过课程知识图谱的知识点,认真观察AI系统推送的“玄武岩”虚拟标本。地球科学学院马强教授也同样忙碌,智能备课系统已生成了虚实互动环节的定制教案。
马强与同学进行教学互动。
“智学地大”在线学习平台重塑教学流程与场景,打造开放协同、动态优化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泛在式、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
在全球高等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跃迁的浪潮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教育为基、数智为翼”,秉持“创新、融合、协同”的核心理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智化教学体系,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元古大模型系统架构。
学校与科大讯飞合作,基于星火通用认知大模型,通过对62万多张古生物化石图片和三千多篇地学文献中的45万余条地质实体与属性进行训练,最终构成了千亿参数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解决地学教学和科研领域相关问题。学校还开发了化石标本识别助手、地质文献数据挖掘工具和古生物学知识问答平台等多个智能体。“我们要建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地球科学教育、科研与服务平台,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说道。
“同学们,早上好!欢迎来到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熊承仁教授在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通过视频与千里外的武汉同学热情互动,他带领线上线下学生进入试验场,展开了一场跨越空间距离的沉浸式野外实践课,理论知识在虚实交融的教学场景中焕发生机。
巴东野外实践课程现场。
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隧道群内建设了5G室内分布系统,通过网络的多DNN无感分流组网方案,构建了灵活、可靠的全连接双域专用网络。依托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将学校秭归实习基地链子崖、泗溪等真实地质场景进行数字化重构,通过高精度扫描与建模处理,将真实地质环境中的岩层纹理、地貌起伏、构造细节完整复刻,以超写实形态逼真呈现,精准还原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让实习实训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以往需要长途跋涉实地考察的野外场景,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探索。
在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二楼地质e站数字化展厅,现场测试人员正在通过地质e站数字驾驶舱的视频会议系统与远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地质大队进行联线测试。
2024年暑期以来,学校领导带队前往新疆、贵州、广西、浙江等13个省份的地质队和地矿企业挂牌成立27个地质e站,同时启动建设地质e站数智赋能管理系统。今年2月以来,学校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动e站管理系统建设上线。
全国地质e站数字驾驶舱界面(样稿)。
“地质e站数字驾驶舱是地质e站管理系统的中控大脑,通过数字驾驶舱,学校地质e站师生团队可一键触达远在万里之外的e站共建单位,通过面对面连线,双方交流沟通在研项目的具体进展,e站共建单位也可随时随地发起频视会议,将生产一线的‘疑难杂症’与校内师生共同‘把脉问诊开方’。”在地质e站数字展厅现场推进会上,项目负责人向校内师生团队介绍e站管理系统。
数字驾驶舱同时还汇聚全国各地e站共建单位的行业大数据,集成学校课程、师资、图书文献、科技服务能力图谱等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为校外e站共建单位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度融合“新模式、新评价、新资源、新环境”四大核心要素,重塑教学流程与场景。探索“新模式”,推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师生互动与协作学习;助力“新评价”,建立基于数据的学习过程跟踪与多维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精准分析与动态反馈;建设“新资源”,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打造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打造“新环境”,构建智能化教学空间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图/文 李琪 肖梦琼 易明 吴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