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庄园2025年5月16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以下哪种动物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大象还是蜜蜂?答案是【大象】。
大象(象科 Elephantidae)作为陆地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类群,其通讯系统包含多种声学信号,其中次声波通讯机制在种群交流与生态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声学研究,大象发声频率范围覆盖人类可听声(20-20000Hz)与次声波频段(<20Hz),后者频率通常在 14-24Hz 之间,显著低于人类听觉阈值。
次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在远距离通讯中的优势。相较于高频声波,次声波波长更长,传播过程中受地形、植被等障碍物的散射与吸收作用较弱。在开阔草原或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中,次声波传播损耗约为每千米衰减 6dB,使得大象发出的信号理论上可传播 30-40 公里。实际监测显示,在环境干扰较低的夜间,大象次声波有效通讯距离可达 10 公里以上,该特性对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低的象群尤为重要。
大象产生次声波的生理机制涉及特殊的发声器官结构。其喉部声带褶皱更宽、更厚,可通过胸腔、鼻腔等共鸣腔室的协同振动,产生低频高强度声波。研究发现,次声波发声时,大象的喉部肌肉群会产生周期性收缩,配合肺部强大的气流推动,形成持续的低频声脉冲。接收端,大象利用耳廓、下颌骨及鼻腔的特殊结构感知次声波,其中下颌骨的骨传导作用可将声波振动传递至中耳,实现远距离信号捕捉。
次声波通讯在象群社会行为中具有多元功能。母象通过次声波召唤幼崽,协调群体行动路线;发情期雄性个体利用低频信号标记领地、传递繁殖信息;遭遇危险时,象群发出的警报次声波可迅速传递威胁信号,触发群体防御反应。这种声学通讯系统与视觉、嗅觉信号共同构成大象复杂的信息交互网络,支撑其高度社会化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