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如何跨越“死亡之谷”?临床需求怎样精准对接创新链?在日前举行的第七期“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的代表齐聚长阳创谷,围绕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深度融通展开研讨,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政策赋能打通创新堵点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大伟,系统解读本市生物医药全链条发展政策体系,重点分析功能性平台建设等关键支撑。
针对成果转化早期支持难题,上海理工大学跨学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婵娟建议加强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目前,上理工在超声能量装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已取得多项医工交叉突破。
临床需求牵引研发方向
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越现场发布航海医学、老年智慧康养等特色领域合作清单,该中心依托全军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已实现肝癌治疗等数项专利转化。
活动现场,新华医院等医疗机构提出手术耗材智能化等10余项具体需求,杨浦创业中心同步推介产业基金等配套支持
全周期服务护航产业发展
作为区域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杨浦已集聚澳宗生物等一批创新药企,其全链条研发体系涵盖药物发现到产业化各环节。近期,区卫健委将推出成果产业化组团式服务,区市场监管局正在筹建生物医药注册指导服务站,拟提供“最通畅沟通、最高效调配、最务实措施”的三最服务。
上海观合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临床研究行业的创新和综合实验室服务平台,主要为药企提供生物标志物发现、靶点验证、疗效评价等样本分析服务,是药物上市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我们的检测数据会用于药物的注册申报,因此它需要与国际同步接轨。过去很多检测设备、检测试剂都是从国外进口,受关税等政策影响,预计我们的采购成本未来会有所上升。”质量部副总监申亚根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一方面在积极备货,保障现有临床试验不受影响,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寻找国产替代,进一步提高后续项目的自主能力。“此外,政府部门也给了我们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海关部门正在指导我们申报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企业,相信未来我们的特殊物品进口环节将简化不少。”
生命健康是杨浦重点布局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区校企创新沙龙通过搭建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平台,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当前,杨浦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临床资源及园区载体,已集聚众多生物医药优质企业。区科技经济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正明表示,下一步,杨浦将深化支持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助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文字丨毛信慧
图片丨毛信慧
视频丨梅恺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