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俄两国宣布了一项震惊全球的科技合作计划: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建月球核电站的合作备忘录。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上建造核能设施。
据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中俄两国计划在2035年前共同研发一套适用于月球的能源系统,旨在解决未来月球基地的能源需求。这一系统并非为地球提供能源,而是专为月球基地设计。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仍在研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而中俄合作的这一项目预示着未来实验室将直接在月球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在《人民日报》的专访中,专家以“大哥大”手机被智能手机取代为例,强调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中俄两国分别掌握了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和核动力太空舱技术,此次合作堪称月球开发的“加速器”。中国国家核安全局负责人表示,此次使用的核电子技术为全封闭式,辐射量极低,甚至低于一次CT检查的辐射量。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也指出,即使设备从高处坠落,也不会发生核泄漏。
早在2022年,中国发布的《月球探测白皮书》就已预告将发展适用于月面长期驻留的能源方案。中俄此次联手合作,意味着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幅提前。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推特上对这一进展表示惊叹,并期待未来可能的商业合作。英国《自然》杂志也迅速更新了头条,引用了中俄联合声明的内容,强调这一合作为全人类开辟地外生存空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央视新闻记者拍摄了月球核电站所需的运输设备,并透露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总装阶段。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超过美国土星五号30%,足以将大型设备送往月球。中俄科学家在签署仪式上交换文件的场景,让许多人联想到过去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参与的往事,而如今,俄罗斯航天控制的大屏幕上已赫然出现中文操作界面,彰显了科技突破带来的合作新机遇。
月球开发不仅具有科技意义,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据《经济日报》分析,到2030年,中国将完成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并需要至少20名常驻科学家。到2040年,月球资源的开发有望为全球市场创造万亿级的经济规模。如今,航天工程及核能应用专业已成为通向月球的热门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