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张阳】5月15日,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场上,只见一辆辆巨大的白色矿卡有条不紊地排队运送土石,为接下来的煤炭挖掘清理出作业场地。但是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如此巨大的矿卡并没有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而且极为特殊的是这些矿卡在本应是驾驶室的位置只有一个巨大的黑箱子。
这就是记者看到的全球首个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华能睿驰”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正式投入编组运营的现场。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露天矿生产实现5G-A网络下的“车-云-网”规模化协同,用科技将安全生产带入新高度,树立智慧矿山新标杆。
据华为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无人电车运维部副主任吴榕真向记者介绍,无人矿卡自动停泊到等待位之后,反铲司机通过终端控制按键,一按入场,无人矿卡车就会自动对位。当环铲司机将土方装满之后,再按一下发车,无人矿卡鸣笛提示后自动发车,整车路径规划全都是云端与车端智能协同。
煤炭在我国能源保供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为积极响应中国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目标,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能)携手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国网智慧车联网有限公司(简称:国网)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造全球首个零碳、无人、智能的露天矿运输系统,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华能蒙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树学表示,定制化研发制造全新产品华能睿驰无人驾驶电动矿车,取得了智能化矿山建设又一项从0到1的重大突破,对实现矿山本质安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们攻克了高寒环境下纯电驱、智能换电、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无人驾驶电动矿卡载重90吨,单车综合运输效能达到人工的120%,创下无人驾驶电动矿卡领域全球最大吨位、最快运行速度、最低运行温度三项记录。”李树学说。
创新推动变革,华能睿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创下无人驾驶电动矿卡领域达到全球行业领先水平。首创的分钟级更新、高清众包地图技术,实现矿区运输全流程自动化,智能换电系统仅需6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填补了行业空白。
华能睿驰依托排头厂光伏绿电驱动,运输环节实现零碳排放。百台华能睿驰每年可替代柴油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具有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为矿山企业实现双碳目标树立了标杆,同时真正做到无人驾驶,实现了本质安全。经济效益显著,单位土方成本不高于国内土方剥离社会化外包成本,这一国内领先技术,荣获了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已授权专利超过100项,实现了AI赋能传统采矿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又一成功典范。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无人电车运维部主任兼智能办主任刘强对记者表示,百台华能睿驰的投运对行业的深远影响在于安全和绿色低碳。“露天采矿行业的痛点是交通运输风险。华能睿驰采用了取消驾驶室的设计,完全实现驾驶环节的无人化,从而实现本质安全,消除安全运输内容的痛点。”刘强说,“其次是绿色,华能睿驰的供能系统采用568度的磷酸铁锂纯电驱动,取代传统燃油卡车。根据简单测算,到2026年我们计划投运300台华能瑞驰无人纯电动卡车,每年将有望节约燃油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
同时,作为国内首个取消驾驶室的无人矿卡项目,华能睿驰将人员安全置于首位,将人员与装备、恶劣环境隔离,大幅降低安全风险。在高寒、雨雪、扬尘等极端工况下,既要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又要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这对数据处理及系统协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刘强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研发的华能睿驰无人矿卡搭载了一套冗余的感知保障系统,包含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相机。针对不同白天黑夜的雨雪扬尘天气,不同雷达和相机会按照天气和能源的情况自动切换识别模型,以更好地针对白天夜间扬尘雨雪切换感知模式,保障车辆安全稳定运行。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BU CEO张平安表示,华为为露天矿作业提供人工智能算法,赋能无人驾驶车端精准感知及云端高效协同,加速煤矿行业从“人控”迈向“智控”,用数智化技术护航煤矿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中国5G、云、AI、新能源等技术创新融合的灯塔,也是AI深入行业解难题、做难事的一次创新尝试。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BU CEO张平安
为实现流畅的车云协同,伊敏矿区部署5G-A网络,对无人驾驶的行车线路进行精准网络覆盖,是全球首个5G-A露天矿,可满足500Mbps大上行与20毫秒低时延,为无人驾驶矿卡的高清视频回传和云端调度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未来,该技术将支持超过300辆无人驾驶矿卡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进一步助力矿区安全、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