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酒文化虚拟博物馆”,便可化身传统“酿酒大师”。在虚拟世界,“亲手”酿一坛酒,闻着醇厚的酒香,指尖感受粮食的温热,耳畔传来李白举杯邀月的吟唱……那些曾躺在纸上的古老文化场景,正在元宇宙中获得重生,带给人们神奇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在技术生态决定文旅高度的时代,如何把握“元宇宙”机遇,成为文旅产业竞逐的中心。5月16日,第四届元宇宙背景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论坛下设“江苏文旅元宇宙分论坛”,众多文旅与科技领域专家学者汇聚,把脉元宇宙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文旅新生态的共建创新。
潘志庚:当元宇宙“跨界”文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本论坛的召集人,江苏省元宇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潘志庚教授,曾开发“清明上河图动画系统”等众多国内有影响力的元宇宙文旅项目。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他领衔创建的“元宇宙文旅场景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去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联合江苏大学艺术学院以及江苏奥格视特、朗辉科技两家文旅企业共建,融合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到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承担起众多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元宇宙项目的开发。
用户可通过VR/AR技术“亲手”体验传统酿酒全流程,戴上数据手套,甚至能模拟搅拌时的温度反馈,还能与AI生成的“李白”对话,沉浸式感受“饮酒吟诗”的诗仙风度……这是进入潘志庚教授团队打造的“酒文化虚拟博物馆”可获得的体验,在元宇宙,文化遗产“活起来”。
论坛当天,潘志庚教授在《元宇宙与数字戏剧》演讲中提到,实验室正同步推进戏剧数字化保护,昆曲、京剧等经典剧目通过动作捕捉与AI复原技术“重生”,未来,游客可与京剧名家“隔空对唱”。
潘教授表示,元宇宙本身,是学科交叉的产物,而最智能的算法,终需回归服务本质。展望未来,文旅元宇宙将呈现更加逼真的体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更深度的文化融合、持续的技术创新,赋能文旅产业智能化。
马小平:以场景化应用,反哺元宇宙技术迭代
“元宇宙,绝非空中楼阁,其生命力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耦合。”江苏省工业元宇宙产业联盟理事长马小平表示,在装备制造领域,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构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文化旅游行业,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打造消费新场景;在教育培训市场,元宇宙技术让技能传授突破时空限制。
马小平表示,江苏元宇宙发展目前呈现两大方向,一是夯实底层技术技术根基,加速AI算力交互设备的突破;二是聚焦垂直领域,以场景化应用反哺技术迭代,形成需求牵引研发、应用验证技术的循环。面向未来,他建议要深化金融创新,构建产学研联动新机制;拓展任务边界,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共建标准与生态,塑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陈东义:织物电子推动纺织工业革命,智能服装来了
智能服装可以变色彩、变结构、变图案,还能感知体温、心率、脑电波,弯折水洗都不怕?中原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介绍,当前,“织物电子”技术已实现柔性传感器与服装无缝集成,物电子器件通过将电子、传感、驱动和能量收集功能集成到纤维及其集合体中,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服装、健康监测和医疗康复等领域。
他表示,科技变革的时代,产业分类模糊了,织物电子研究属于交叉学科,将推动纺织工业再次革命推动了可穿戴设备向“隐形化”、“智能化”发展,未来,也将广泛应用于文旅场景。
当天,昆山杜克大学数字创新研究中心副高级研究员张露瑶、福建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孟振宇教授,以及众多元宇宙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就“元宇宙背景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DeepSeek与大模型应用”进行交流。
省文旅厅:推动文旅体验从“可听可见”向“可感可知”升级
据悉,江苏近年文旅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3家部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文旅装备技术研发中心、261个省级智慧文旅示范项目,另外,有10个项目入选全国文旅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未来,在文旅科技领域,省文旅厅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体验从“可听可见”向“可感可知”升级,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多方协同机制建立,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省文旅厅对数字文旅的积极布局和投入,成为江苏文旅科技产业创新的土壤,而江苏独有的高等教育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优势,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此次论坛,对江苏文旅新生态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的深度融合,贡献方案与智慧,共同点燃一个江苏文旅新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志娟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