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金声玉律颂中华——2025年东方乐器博物馆年展”引发热烈反响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再次奏响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强音。5月18日下午,博物馆联合高校专家、青年演奏者推出沉浸式互动体验《古音探韵》,以及琵琶专题讲座《持琴寻声——光影中流淌出的千年琵琶韵》,为公众呈现一场穿越时空的听觉与视觉盛宴,让博物馆“活”起来。
东方乐器博物馆内场景
如何让展架上的一件件乐器突破现实空间的限制,来到观众的身边,让观众感受它们“动起来”的生命力?《古音探韵》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代晓蓉教授、鲁轶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打造,通过VR(虚拟现实)与AI(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民族舞蹈元素,对五弦琵琶、箜篌、横笛、腰鼓等古代乐器进行数字化重构,打造沉浸式交互空间,让观众置身敦煌舞乐现场,触碰传统音乐的灵魂,探索文化记忆与当代表达的深度联结。
小同学体验VR设备
另一边,《持琴寻声——光影中流淌出的千年琵琶韵》专题讲座特别邀请到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晓东主讲,他围绕琵琶这件千年古乐器的历史流变与艺术魅力进行了精彩阐释。张晓东系统讲述了琵琶自丝路西域传入中原,经唐宋演化、明清分化,再到当代多元音乐传统中不断融合与创新的发展历程。讲座中,张晓东携手上海音乐学院2024级琵琶专业学生王熙然、上海大学2021级琵琶专业学生鲁孙彤,现场演奏了多首经典及地方风格琵琶曲目,以一场视听盛宴向现场观众展示了琵琶的魅力。
讲座现场
现场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肖阳研究员告诉记者,王熙然在本次讲座文武曲演奏中使用的琵琶大有来头。这把琵琶是上海音乐学院早期培养的国乐人才之一、琵琶演奏家程午嘉的六相十八品琵琶的仿制品,由东方乐器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沈正国提供,为讲座更添一分上海音乐学院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度与艺术氛围。
据了解,本次讲座除了社会预约观众,还吸引了来自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小同学,以及上海高校音乐文化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联盟的多家成员单位代表,形成了跨年龄、跨群体的多元文化观演交流场。
据悉,东方乐器博物馆正依托高校平台和馆藏资源,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新格局。以本次讲座为契机,东方乐器博物馆将继续推出系列讲座,深化社会美育功能,推动传统音乐在新时代语境下“活”起来、“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