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印度月船4号要取5公斤月壤?超嫦娥采样量2倍,比中国更先进?
创始人
2025-05-23 14:01:22
0

当印度公布了“月船四号”计划,表示将采样5公斤月球样品,超越中国的两倍时,国际航天界一片哗然,热议不断。但在我们为此兴奋之前,先让我们冷静下来,审视一下其中的真实情况。

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这不仅是人类首次进行月背采样,更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而此时印度的月船四号计划,依旧停留在“设计阶段”,距离实际执行尚有一段距离。虽说计划目标令人惊叹,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项任务的技术难度与嫦娥六号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024年6月25日下午2点07分,嫦娥六号的返回器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带回了人类历史上首份月球背面样本。月球背面环境复杂多变,陨石坑、山脉、高原交错,视线受阻,信号无法传递。虽然20世纪以来人类完成了上百次月球探测,但采样任务始终集中在月球正面。月背,几乎无人涉足。

嫦娥六号突破了这一难关,成功着陆在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这一地区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古老且规模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深达13公里,直径2400公里。该区域被认为可能蕴藏着月球早期地幔物质,因此,嫦娥六号采集的样本并非普通的月土,而是承载着月球“化石”的历史。

从2024年5月3日下午5点27分开始,嫦娥六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八火箭展开了这次伟大的任务。在此之前,中国已成功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它成为了唯一可以实时传输月球背面数据的卫星。嫦娥六号的整个任务完全自主,系统协调,技术复杂,堪称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探月范式。

此时,印度的“月船四号”计划宣布要从月球南极区域取回约5公斤样本,计划将在2027至2028年间执行。听起来的确令人兴奋,数据也相当庞大,但这一计划仍处于设计阶段,许多核心技术尚在研发中。具体的钻机、采样设备、以及返回系统等都还在优化阶段,发射方式也并未定型,计划利用LVM-3火箭分两次发射将着陆器和轨道器送往月球。

其中,月船四号的关键目标之一是验证月夜生存能力,任务周期预计长达6个月。然而,电源系统、热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在实际任务中并未经过验证。印度计划通过钻机钻入月壤2米深,分析其中是否包含水冰或挥发性物质。简单来说,技术思路是“初步采样、传回初步数据”。相比之下,嫦娥六号采用了完整的“钻采-铲采-封存-轨道返回”流程,所有样本都被封存,回到地球后交由专业实验室进行详细分析。

月船四号确实有亮点和野心,但与嫦娥六号相比,工程的复杂性还有很大差距。以目标采样5公斤月壤为例,从数字上看,似乎这项任务比嫦娥六号更具挑战性,但实际的技术难度却并不一定更大。可以类比为,一个人爬上青藏高原挖土,而另一个人跳下珠穆朗玛峰捡沙子。表面上看,前者似乎更具挑战性,但实际上后者的难度无疑更高。

月背探测,技术要求极高。月球背面没有地球信号,通信完全依赖中继星。而且从月面起飞后的自主导航、轨道调整、交会对接等技术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任务都可能宣告失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了这项挑战。2024年6月4日早上7点38分,嫦娥六号的上升器从月背垂直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轨道器对接,完成样品转移,再由返回器带回地球。

相对而言,印度的月船四号计划虽然有“返回”目标,但目前仅在设计阶段,尚无相关的实战记录。印度尚在研究如何实现月面起飞后与轨道器对接的技术,其前代“月船三号”任务也未涉及“返回”环节。

此外,嫦娥六号不仅完成了采样任务,还验证了长时间在月夜生存的技术。月球夜晚温度极低,达到零下173℃,电池组需要在极端环境下持续供电并保持温度。嫦娥六号的技术足够可靠,确保了样品安全返回。而印度月船四号虽然提出了月夜生存的目标,但其相关技术仍在研发阶段,尚未得到验证。

对于样品的回收,嫦娥六号采用了封闭式气密容器,以确保样品不受污染,整个过程的封闭性和可靠性均经过充分验证。月船四号则计划在月面对样本进行初步加热分析后再封装返回,其密封性和可靠性仍没有实际验证结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号着陆的地点是极其复杂且技术要求高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该区域着陆窗口狭窄,地形复杂,环境不稳定,成功完成任务需要极高的自主性与精准度。这些技术亮点使得嫦娥六号成为全球探月任务中的标杆。

相比之下,月船四号的任务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选址未定、设备研发进展缓慢、关键技术尚未验证等问题。它的目标是为2030年的载人登月任务做技术预研,而非能力验证。总之,目前印度的月船四号仍处于规划阶段,距离正式执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嫦娥五号是中国首次成功从月球正面带回1731克样本的任务,成功打破了30年的苏美空白。四年后,嫦娥六号再次突破,成功完成了月背采样任务,这一意义远超前者。而印度直到2023年才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目标仍局限在月球南极的70°纬度区域,距离极地探测还有差距。

到目前为止,印度的月船四号并没有进行返回任务的演练,也没有进行轨道对接测试,相关设备依然处于研发阶段。其任务预计在2027年至2028年之间执行,但依然仅停留在草图阶段。嫦娥六号已经成功完成了它的使命,带回了珍贵的月背样本,而印度的月船四号,仍在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芯片和小米 YU7,雷军要用... 84 天后,雷军再次出现在小米发布会现场。 上一次是在 2 月底的「双 Ultra 发布会」上。彼时...
华为与英伟达的机器人芯片都强在... 面对人形机器人这类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硬件,对芯片的需求也会完全不一样,架构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而且就...
均天电子取得三防型风冷加固终端... 金融界2025年5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均天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青鸟消防:研发灭火无人车及消防... 金融界5月23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青鸟消防提问:请问贵公司主业务是消防相关的产品,其中有没有...
苹果获智能手势交互技术新专利 ... 【太平洋科技快讯】近日,苹果公司获批一项新专利,该专利聚焦于在Mac、iPhone和等设备上实现更精...
小米YU7来了,但雷军还没有松...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在外界的一片观望中,小米YU7终于来了。 5月22日,时值小米1...
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戛纳引... 当地时间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
新基因检测方法可在2小时内诊断...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伦敦5月22日电(记者郭爽)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肿瘤学杂志》上发...
华为申请一种摄像机专利,在不影... 金融界2025年5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摄像机”的...
赣榆区启动“红帽团队”网安送服... 县区动态 启动“红帽团队”送服务促提升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赣榆红帽”网络安全团队“智库”作用,切实为...
院士开讲恐龙飞天奥秘 八闽学子... 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20日,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在福建省科技馆拉开序幕。中...
万福达取得IGBT模块无功测试... 金融界2025年5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万福达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艾哈迈德·杰西姆·扎阿比率团访... 2025年2月,正值中国农历新年后不久,阿布扎比经济发展部部长艾哈迈德·杰西姆·扎阿比率领高级经济代...
连接千行百业,AI注入动力 工... 自2015年开始推进产业化实践以来,工业互联网可谓“十年磨一剑”。 “10年来,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
英特尔以科技的力量,重构产业范... 2025-05-23 17:01:48 作者:Y 从数字化转型到数智化转型的这些年,科技行业变化速...
猝不及防,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 在外界广泛关注之下,小米终于揭开了自主研发的新芯片“玄戒O1”的神秘面纱。 5月22日晚,为庆祝公司...
铜仁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机器... 本以为开颅要花3小时,大动干戈让人遭大罪!没想到医生叫来“机器人”,只花30分钟就找到了病根。近日,...
数字孪生和3D可视化有什么区别... 分享大纲: 1、数字孪生与3D可视化概念界定 2、核心差异对比:数字孪生VS 3D可视化 3、...
渝见科技 赋能成长:首家新东方... 5月22日,由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新东方文旅集...
广东将举办全球首个“全尺寸类人... 5月22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展团主展厅内,广东广播电视台、深圳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