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企业提供
蓝鲸新闻5月28日讯(记者 武静静)人形机器人也能打格斗比赛了。
在近日举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现场,4支由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战队在擂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对决,钢铁之躯之间的碰撞,仿佛科幻片中的未来世界正在到来。
此次参赛的均为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G1人形机器人,身高1.32米,体重35公斤,在操控员的引导下灵活作战。虽然G1支持AI语音、手柄、体感三种操作方式,但据宇树科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比赛采用的是手柄操控——相比语音控制,手柄几乎没有延迟,更适合实战中对节奏和攻击窗口的精准把控。
现场可以看到,在操作员的指挥下,G1机器人动作流畅,拳脚干净利落,各种格斗招式一气呵成。有的挥出试探性直拳,像是人类拳手在寻找节奏;有的勾拳绕过格挡,直击对手要害。
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其中一台机器人被一记重拳击中,身形一晃,踉跄后竟迅速贴地翻身爬起,几乎无缝衔接地再次投入战斗。另一台机器人随即扫出一记利落的侧踢,对手刚要反击,它已灵巧闪避,身形灵动,颇有职业拳手的风范。
这一场拳拳到肉、动作干净利落的格斗表演背后,都是AI感知、控制算法、力学设计、伺服电机与本体结构协同工作的成果。据了解,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剧烈对抗中实现起身、闪避、反击,意味着中国在高动态控制、仿人动作还原、多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上,正不断逼近实用化门槛。
首先,要做到“像人一样”战斗,就必须“像人一样”感知。宇树工作人员告诉蓝鲸科技,G1搭载的3D极光雷达和深度相机,不只是“眼睛”,更像是第六感,能够实时构建三维空间模型,精确识别对手动作与周边环境,测定对方距离把握攻防节奏。
其次,是“能动如人”的运动能力。G1拥有29个灵活关节加上智能平衡算法,手臂有7个自由度,多出的2个手腕自由度使机器人的手臂动作更加灵活多样。
而在遭遇突发跌倒时,G1展示出的快速翻身、顺势起立并非简单动作,而是多传感器、实时算法协同下的成果。这种“摔倒了再站起来”的能力,是判断一个机器人“实战级别”的核心标志之一。不仅如此,G1还内置局部风冷系统和自适应功率管理机制,能够在持续高强度动作中保持冷静输出,支持组合拳、连续攻、防、闪避等高密度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格斗模式中最难训练的,并不是某个单一招式,而是那些对瞬时爆发力要求极高的动作组合。这类动作不仅考验动力系统是否具备足够的扭矩输出,更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宇树工作人员提到背后的关键技术:“比如在发起一记快速重拳时,机器人必须在毫秒级内融合多传感器数据,准确预测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通过精密控制多关节联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力量释放;同时还要保持身体的姿态稳定性,避免打空后的失衡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动态、强冲击的格斗动作,对机器人本体的结构强度也构成严峻挑战——每一次出拳,都是对“钢铁筋骨”疲劳极限的实战检验。
一位机器人行业投资人告诉蓝鲸科技,人形机器人能进行格斗比赛的背后,意味着这一代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能力、运动控制、结构设计、智能决策等多个关键技术维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临界点。
“格斗比赛是对机器人综合能力的极限考验,”这位投资人指出,“你不只是让机器人走、站、跳,而是要它能在复杂、动态、强干扰的对抗环境中完成‘攻防决策—高动态动作—姿态保持—快速恢复’的完整闭环,这背后没有哪一项技术是可以缺席的。”
在他看来,格斗只是人形机器人能力的一种极端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具备高度通用性,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被迁移到安防巡逻、灾害救援、高危作业、个人陪护等多个真实应用场景中。
接下来,随着技术持续演进,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钢铁战士”走下实验室、走向竞技场,甚至进入生活生产的各个场景。格斗场,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