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黔中大地,创新热浪涌动。在贵阳北部,一片占地20.64平方公里的科创高地正拔节生长,以“科技—产业—人才”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在湖光山色间书写着“科产城人”共生共荣的时代篇章。
贵州科学城的创新脉搏,与四季更迭同频共振。从春到冬,从“播种”到“收藏”,接连举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同一根银线,将这座城的创新生态编织成网,让“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品牌底色愈发鲜明。
7月7日,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夏季系列活动将正式启幕。作为贵州省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这座科创之城的“磁场”正持续升温,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以“创新永不停止”的姿态,朝着“中西部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加速前行。
创新在需求中扎根
贵州大学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紧盯磷渣粉提取物质的实验数据——这些磷渣粉来自贵州中合磷碳科技有限公司,每生产1吨黄磷就会产生8至10吨的它,曾因建材市场萎缩陷入“堆存污染+资源浪费”的困境。如今,在贵州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的协调下,企业、贵州大学、贵阳伟佳塑料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攻关组,用研发设备和技术力量破解黄磷渣高值化利用难题。
这不是个例。作为由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与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共建的“转化枢纽”,贵州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专员队伍带着技术专家、技术经理人上门入企,深挖企业技术痛点——像帮中合磷碳提炼“黄磷渣附加值提升”需求那样,把模糊的“难题”变成精准的“攻关目标”,再将需求录入“科技云”平台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让高校院所的实验室资源“找上门”。
在贵州科学城,创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企业有难题”到“专家来解题”的闭环:企业持续供料、高校埋头实验、服务平台全程撮合,让科技链与产业链在需求对接中紧紧相扣。
生态在破局中成型
“科研人员埋首实验室,企业捧着需求找答案——我们就是架桥的人。”在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上被授予“金锄头”的技术经理人武晓,道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痛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常卡在“三难”:高校成果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低、供需信息不对称、技术转移人才缺。
贵州科学城的破局之道,是构建“一张网一平台一生态”的产业服务体系。“一张网”是以高校院所为主体挖掘最新技术成果和以企业、行业委员会、行业协会为主体挖掘创新需求的信息网;“一平台”是“科技云”分中心线下创新平台,并依托省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云”线上平台优化提升技术要素配置平台;“一生态”则是围绕公共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双创品牌服务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态。
在今年1月举行的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之科技成果展览展示暨供需服专场路演上,189项成果集中亮相,30项路演、25项实物展示、134项成果推送,促成20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意向协议和7份技术需求撮合服务意向协议签署,把“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生产线的产品”,让创新资源在生态中高效流动。
19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响应站”授牌,“科技云”平台上线,“双向揭榜挂帅”机制运行……依托一场场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的平台,贵州科学城正以“一张网一平台一生态”体系,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基因在行动中传承
贵州科学城的创新基因,藏在每一次需求挖掘里、每一次校企对接中、每一项成果落地时,也在一季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传承。
今年1月举行的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活动,首发“科技云”平台;促成项目签约8项,累计投资额1亿元;帮助10家企业获得授信或融资贷款1.22亿元;首批100名技术经理人进企业……
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春季系列活动,达成项目合作31项,累计形成投资5.55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融资8200万元;达成人才引进意向462人,促成企业与12名高端人才达成合作意向……
这一项项活动成果,都在回答一个核心命题:贵州科学城为何能“把创新刻在基因里”?答案就藏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步跨越里,藏在“供—需—服”生态日渐完善的轨迹里,也藏在“四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进程中。
这一季季精彩活动,正让贵州科学城的“创新基因”持续迭代,也让贵州科学城的品牌持续擦亮,成为在四季轮回中持续生长的“科创雨林”。
下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夏季系列活动将启幕。这场盛会将延续精彩——让每一份创新力量都找到生长的土壤,每一项成果都在产业土壤中生根结果,让创新基因在“四城”联动中持续迸发澎湃动能。
来源:贵阳高新区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