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闭幕式现场。(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周 娴
7月3日至6日,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重庆举行。AI技术精准复现跨语言声线、多功能影视制片车穿越“丝绸之路”、中俄合拍片《盟友》再现历史……一部跨越国界的“光影交响诗”正在谱写,既展现中国电影的技术跨越,也揭示了区域电影合作的未来路径。
AI赋能,中国电影技术从追赶到引领
AI技术赋能电影产业创新升级。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区内,身着旗袍的演员款款步入街景,实时渲染系统瞬间完成虚实融合,这项“电影角色AI预览系统”正在重塑电影创作流程。“在选角环节,它能精准还原拍摄现场的光影氛围和空间关系,让导演在开机前就能直观评估表演效果。”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章力文介绍道。更令人瞩目的是“AI短片:一言成影”创意系统,只需输入创作构思,AI就能自动生成叙事完整、角色统一的成片,大幅降低了影视创作门槛。
语言藩篱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人生大事》中文台词实时转化为波斯语时,演员朱一龙沙哑声线中的哽咽感被完整保留。中国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介绍,“AI配音译制技术”可精准转换为全球十几种语言,让全球观众原汁原味体验影片精髓。
电影工业化进程同样突飞猛进。张艺谋剧组的豹款影视制作车集外景拍摄多功能于一体,提升拍摄效率。数字人技术也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质变。南京硅基智能的数字人产品能根据实时情境调整姿态、表情与语言风格,为电影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其运用还拓展至心理健康、亲情陪伴等领域。
作为行业风向标,《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第二版)的发布更具里程碑意义。新增电影制片、数据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以及AI制作、HDR等前沿标准,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提供了系统化技术框架。
光影搭桥,构建上合电影合作新生态
在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化的当下,中国电影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携手描绘电影产业发展的崭新图景。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起组建“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制片人协会联盟”,标志着区域电影合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将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展映等活动,促进电影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重要配套项目“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人才培训计划”邀请各成员国推荐1—2名优秀导演和制片人来华,14天的行程涵盖学术研讨、前沿技术实操和文化地标深度体验,为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中国电影产业认知。
“中国电影愿与各成员国共享创新经验。”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表示,将通过合作、技术共享、人才交流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影交流合作平台。上合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感慨:“20多年前,我们做特技特效都要跑到美国、韩国甚至印度去完成,如今,《哪吒2》400多家制作公司基本来自国内。”159亿元全球票房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质变,中国电影技术正经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型。
中哈合拍《音乐家》出品人沈健认为,上合组织拥有讲好跨文化故事的天然优势。与上合组织国家加强电影产业合作,能让中国电影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找到更好的表达。俄罗斯制片人维克多·沙德林坦言,很感谢中方邀请外国电影人对他们进行能力提升,获得实践经验。蒙古希望更多借鉴中国电影摄影技术,他们推出电影合拍相关政策,包括免税优惠,为海外制片人提供便利环境。巴基斯坦则通过“电影金融”等新政,为外国电影人提供特别签证和税收优惠,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情感共鸣,从本土叙事中寻找交集
技术狂飙突进之时,人文精神始终是电影艺术的灵魂所在。本届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文明互鉴”精选10个国家的47部影片,涵盖战争史诗、社会现实、民族文化、奇幻动画等主题,这些作品犹如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类共同的情感。
俄罗斯《空战》刻画二战苏联女战斗机飞行员的英勇,乌兹别克斯坦《回家》记录移民工人的返乡之旅,中哈合拍《音乐家》展现战争年代艺术超越国界的力量。这些本土作品为何引发共鸣?任仲伦认为,关键在于它们捕捉到人类共通的情感脉搏和永恒的精神追求,“评审中,我们既‘和而不同’也‘异中求同’,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
新加坡铭鼎实业亚太地区董事李丹认为,真正优秀的电影是让人笑中带泪的,以情感共鸣为核心。无论是家庭代际的温情互动、青春成长的阵痛蜕变,还是普通草根的生活挣扎,真正的文明对话,都始于对人性共同底色的触摸,这就要求电影在内容创作中,要从本土叙事中寻找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年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合拍《红丝绸》《盟友》正用光影镌刻共同记忆。俄罗斯演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认为,“中俄两国人民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更好地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在《盟友》中方导演丁晟看来,再现这段守望相助的历史,对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