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室里,年过八旬的钮老伯紧紧攥着医生的手,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久久不愿放下:“昨天儿子打电话,我头一回没让他重复!”这一刻,距离他跌入左耳听力渐失的无声深渊,已过去整整十余年。
这究竟咋回事?原来在十多年前,家住花果园的钮老伯发现左耳听力如退潮般渐行渐远,从听不清电视声响,到日常交流需家人反复确认。
“别人说话像隔着厚棉絮,自己开口又怕声如洪钟扰了旁人……”老人回忆道。
家人带着他辗转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得到的多是“高龄手术风险过高”“术后恢复困难”的结论,无奈之下只能保守治疗。
一次次失望不仅使鼓膜穿孔反复感染,更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坠入谷底。
图说:钮老伯正在接受检查
转机出现在今年五月。家属偶然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上看到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成功为62岁患者实施耳内镜微创手术的报道,“微创修补二十年鼓膜穿孔”的字眼点燃了全家人最后的希望。
抱着一线生机,一家人来到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黄红燕医生通过高清耳内镜细致检查,发现老人左耳鼓膜穿孔面积已达50%,听骨链虽完整但振动功能严重受损,最终确诊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巨大鼓膜穿孔”。
面对高龄挑战,黄红燕团队凭借过硬技术迎难而上。
手术中,在耳内镜精准引导下,黄医生将取自患者自身的筋膜组织如“修补明窗”般精巧贴合于鼓膜残缘与中耳黏膜之间。整个微创手术仅用时45分钟便顺利完成。
术后复查显示,老人鼓膜已呈健康半透明状完美愈合,纯音测听更传来捷报——气导听力显著提升20分贝。
“鼓膜穿孔若拖延不治,可能引发胆脂瘤侵蚀颅骨甚至致命颅内感染。”黄红燕医生在分享成功喜悦时不忘郑重提醒,但她更强调,“高龄绝非手术的绝对禁区。依托严谨评估与先进微创技术,更多老年患者完全有机会重获清晰听力,真正打开聆听世界的‘声门’。”
张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儒森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