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减速器:人形机器人下一代关节技术?
创始人
2025-07-19 17:20:43
0

当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首次完成深蹲动作时,全球科技界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曙光。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隐藏着精密传动技术的巨大挑战,即关节减速器既要承受数倍于自身重量的载荷,又要保持毫米级的运动精度。

在这一背景下,摆线减速器正从传统工业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迭代的新方向。国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这种兼具高精度与高负载能力的新型减速器,有望在2030年创造超14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推动整个行业进入功能实现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技术困局仍存

当下人形机器人已走过产品定义阶段,向功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方向演进。特斯拉Optimus、Agility Robotics Digit等产品虽已完成基础运动和轻负载功能,但距大规模商用和家用场景落地仍有显著差距。研究显示,硬件性能瓶颈集中体现在关节传动系统,但现有方案难以平衡精度、负载与寿命三大核心指标。

当前主流的行星减速器方案存在结构性缺陷。其采用太阳轮、行星轮和内齿圈的啮合结构,虽具备成本低、结构简单的优势,但背隙(传动间隙)较大导致精度不足。为提升扭矩采用的多级结构又会显著增加体积和重量,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虽采用该方案,却不得不牺牲部分负载能力。

谐波减速器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波发生器、柔轮和刚轮组成的弹性传动结构,能实现0.1弧分的超高精度,非常适合小臂、腕部等轻负载关节。但其致命弱点在于柔轮的反复变形会导致抗冲击性差、寿命缩短。尤其在下肢等高负载场景下,谐波减速器的寿命可能缩短至数千小时,远低于家用场景所需的数万小时标准。

工业机器人常用的RV减速器虽能兼顾精度与负载,却因体积和重量问题难以适配人形机器人。这种由行星传动与摆线针轮传动组成的二级减速结构,在重负载工业场景表现优异,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时,会显著增加机身重量,降低运动灵活性。

三种方案的技术局限形成了明显的应用边界:行星减速器多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末端执行器,谐波减速器主导轻负载关节,RV减速器则被排除在人形机器人主流方案之外。这种分化导致现有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表现尴尬,要么像波士顿动力Atlas那样依赖液压驱动实现高动态性能却难以小型化,要么像早期Optimus那样因传动限制只能完成简单动作。

▍摆线减速器的技术突破与优势在哪?

摆线减速器并非全新概念,其核心原理:外摆线齿廓的少齿差行星传动技术,早在1926年就由德国工程师提出。但近年来材料技术与精密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焕发新生。这种由摆线轮、针轮、偏心轴和轴承组成的传动装置,正以"精度超越行星、负载优于谐波、体积小于RV"的综合优势,打破现有技术困局。

多齿啮合的力学奇迹是摆线减速器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齿轮传动通常只有1-2对齿同时啮合不同,摆线轮与针轮的啮合齿数可达60%以上。这种多点接触结构使其能分散载荷,在相同体积下承载能力较谐波减速器提升300%以上。科盟创新推出的PEEK轻量化摆线减速机,通过材料创新实现了1.62kg的重量下抗冲击能力提升200%,完美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高负载需求。

传动精度的突破性平衡源于独特的齿廓设计。摆线轮采用短幅外摆线的等距曲线作为齿廓,通过"负移距+正等距"的复合修形技术,可将背隙控制在1弧分以内,远超行星减速器的5弧分水平。动易科技PhyArc系列摆线关节模组的实际测试显示,其定位精度可达±0.01mm,足以满足精密装配等任务需求。

结构紧凑性是摆线减速器适配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单级传动比可达6-119的设计,使其无需多级叠加即可实现大减速比,体积较同规格RV减速器减小40%以上。Agility Robotics在Cassie机器人腿部采用摆线减速器后,不仅重量减轻23%,运动能耗也降低15%,续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效率与寿命方面,摆线减速器同样表现出色。滚动摩擦为主的传动方式使其效率可达90-95%,高于谐波减速器的80-85%;而高碳铬轴承钢GCr15的应用配合精密热处理工艺,使其疲劳寿命突破1万小时,较谐波减速器提升50%以上。这些特性的组合,恰好命中人形机器人对"高精度、高负载、长寿命、小体积"的综合需求。

▍技术壁垒与产业链格局逐渐清晰

摆线减速器的优异性能背后,是设计与制造环节的多重技术壁垒。这种被业内称为"指尖上的精密舞蹈"的高端制造产品,其产业链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期。

齿廓设计是摆线减速器的技术核心。工程师需要在保证传动效率的同时,通过复杂的修形技术平衡啮合间隙与承载能力。移距修形、等距修形和转角修形的组合应用,涉及数百个参数的优化。国信证券研究显示,仅齿廓曲线的微小偏差(0.01mm)就可能导致传动效率下降10%以上,或寿命缩短至设计值的30%。这种技术门槛使得自主设计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精密加工构成了另一重壁垒。摆线轮的成型磨削需要专用磨齿机,其精度需达到0.001mm级别;针齿壳的加工则依赖高精度成型磨工艺,设备投资往往在千万元级别。更具挑战性的是批量一致性控制——同一批次产品的传动误差需控制在±0.5弧分以内,这对热处理炉温均匀性、工装夹具精度等都提出了严苛要求。

当前全球减速器市场仍由日系企业主导。哈默纳科(Harmonic Drive)占据全球谐波减速器市场60%以上份额,纳博特斯克(Nabtesco)则控制着RV减速器70%的市场。但在摆线减速器领域,格局尚未固化,传统应用领域(环保、电力等)的头部企业与跨界进入的汽车齿轮厂商正展开激烈竞争。

车端齿轮企业凭借工艺协同优势快速崛起。双环传动、豪能股份等企业将汽车齿轮的精密锻造、磨齿技术迁移至摆线减速器生产,在成本控制与批量生产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双环传动的德国子公司已实现摆线轮加工精度0.002mm的稳定控制,良品率达到92%,接近日系水平。

RV减速器企业则依托技术同源性加速布局。摆线减速器与RV减速器的第二级传动原理相通,南通振康、中大力德等企业通过技术转化,已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专用摆线减速器。其中双环传动的RV减速器技术积累使其在摆线轮设计上节省了30%的研发周期。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趋势日益明显。头部企业正从单一减速器生产向关节模组集成延伸,将摆线减速器与力矩电机、编码器、制动器等组成一体化关节。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整体性能,还可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进一步降低人形机器人厂商的集成难度。

▍商业化路径与市场空间明确

摆线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正遵循"由下至上、从内到外"的渗透路径,这一过程将逐步打开百亿级市场空间,并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下肢关节成为摆线减速器的突破口。特斯拉Optimus的大腿关节需要承受8000N的推力,当前采用的行星滚柱丝杠方案虽抗冲击性强但精度不足。国信证券测算显示,若采用摆线减速器替代,不仅重量可减轻18%,控制精度还能提升3倍。预计2026年起,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将在下肢关节批量采用摆线减速器,单台用量可达4-6套。

腰髋部位的升级需求同样迫切。现有谐波减速器在180Nm负载下的寿命不足5000小时,难以满足家用场景需求。摆线减速器的多齿啮合设计可将寿命延长至1.5万小时以上,同时保持1弧分的精度。按照每台机器人2-4套腰髋减速器计算,仅该部位就将形成年规模30亿元的市场。

上肢关节的渗透将随技术迭代逐步推进。肩部、肘部等部位对重量敏感度更高,要求减速器重量控制在1kg以内。科盟创新采用PEEK复合材料的轻量化摆线减速机已实现1.62kg的突破,预计2027年可进一步降至1kg以下,打开上肢应用空间。届时单台机器人的摆线减速器用量将达到8-12套。

市场规模的测算显示出巨大潜力。国信证券数据显示,不考虑人形机器人需求时,2029年全球摆线减速器市场规模约170亿元;而人形机器人领域,随渗透率提升,2030年相关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40亿元。若按单台机器人搭载10套摆线减速器、均价9000元计算,当年全球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将贡献90亿元收入,加上存量替换需求,整体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价格下降曲线将加速商业化进程。参考谐波减速器的降价路径,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摆线减速器单价有望从2025年的1.5万元降至2030年的0.9万元,降幅达40%。这一过程将使摆线减速器在成本上逐步接近谐波减速器,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

▍重点企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在摆线减速器的产业化浪潮中,具备精密制造能力与客户资源的企业正抢占先机。国信证券研究指出,车端齿轮玩家与RV减速器厂商凭借技术协同优势,有望成为最大赢家。

双环传动(环动机器人)凭借全产业链能力领跑。作为国内RV减速器龙头,公司将摆线轮加工技术与齿轮制造经验相结合,已推出多款人形机器人专用减速器。其欧洲工厂的投产将直接服务特斯拉、大众等车企的机器人项目,2024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18.5%至13.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9.2%。公司计划在匈牙利投资1.2亿欧元建设新能源汽车齿轮基地,同步布局摆线减速器产能,预计2026年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将达15%。

豪能股份通过差速器技术迁移快速切入。公司在同步器、差速器领域的磨齿精度达0.001mm的精密加工能力可直接应用于摆线减速器生产。目前已与重庆市璧山区政府合作,推进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机研发,计划参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公司。2024年公司差速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8%,为摆线减速器量产奠定了工艺基础。国信证券预测,其2025年相关业务收入有望突破1亿元。

福达股份通过投资并购完善布局。公司以发动机曲轴业务为基础,2024年7月完成首台机器人行星减速器样件开发,11月通过台架试验。2025年3月拟收购长坂科技35%股权,该公司在精密丝杠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与福达的齿轮加工能力形成互补。双方计划合资设立机器人零部件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摆线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生产。预计2026年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将达2.3亿元。

精锻科技依托齿轮优势拓展应用。作为市占率超40%的国内乘用车精锻齿轮龙头,公司在精密锻造领域的经验可直接服务摆线轮生产。通过与天津爱码信自动化成立合资公司,精锻科技正开发集成式关节模组,将摆线减速器与电机、编码器一体化设计。国信证券预计,其2025年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将占比5%以上,成为新的增长极。

蓝黛科技通过参股布局关节模组。公司全资子公司蓝黛自动化持有泉智博4.35%股权,后者专注于机器人关节研发。双方合作开发的一体化关节模组已完成原型机测试,采用自主设计的摆线减速器,背隙控制在1弧分以内。2024年公司动力传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7%,为机器人业务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撑。国信证券看好其"乘用车齿轮+机器人关节"的协同发展模式。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将汽车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和客户资源迁移至机器人领域。这种跨界优势使得他们在摆线减速器的量产爬坡、成本控制和客户认证方面快于传统减速器厂商,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也还有例如动易科技这类人形机器人公司,选择自研准直驱一体化摆线关节模组,融合高精度摆线减速器、自研力矩电机、驱动系统和双编码器,让关节模组同时具备“大扭矩、高精度、低反驱”的特性,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想象力的同时,也加速产业逼近“黄金解”的临界点。

▍结语与未来展望

摆线减速器的崛起正推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进入新的迭代周期。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现有方案的性能瓶颈,更将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国信证券指出,减速器作为机器人成本占比15-20%的核心部件,其技术革新可能成为行业爆发的关键催化剂。

技术演进将沿着两个方向深化。横向来看,摆线减速器将持续向高精度(0.5弧分以内)、高扭矩密度(20Nm/kg以上)、低噪音(60分贝以下)方向优化;纵向则向机电一体化发展,与电机、传感器、控制器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关节模组。哈默纳科等国际巨头已提出"整体运动控制"概念,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也在推进类似布局。

产业协同效应将日益显现。汽车与机器人减速器在材料、工艺、设备方面的共性,使得产业链能够共享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的精密加工技术可直接用于摆线减速器偏心轴生产,而机器人领域的高精度要求又将反哺汽车零部件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但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风险。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投入回报不及预期——若丝杠传动或新型磁减速器取得突破,摆线减速器的市场空间将受到挤压。国信证券特别提示,行业进展与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能低于预期,投资者需警惕相关企业研发投入过大而商业化滞后的风险。

制造工艺的复杂性也可能延缓量产进程。摆线轮的精密磨削、针齿壳的热处理等环节对设备精度和操作经验要求极高,批量生产时的一致性控制仍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某头部企业的试产数据显示,初期良品率仅65%,经过工艺优化后才提升至85%,这一过程耗时近18个月。

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压缩利润空间。随着更多玩家进入摆线减速器领域,价格战可能提前到来。参考谐波减速器的价格走势,从2015到2025年,国产产品价格下降了60%以上,这种激烈竞争可能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从当前的40%逐步降至30%以下。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摆线减速器带来的技术突破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当机器人能够在家庭场景中灵活搬运重物,在工业现场完成精密装配,在医疗领域辅助手术时,其背后的摆线减速器将成为"沉默的英雄"。国信证券的研究结论显示,这种集精度、力量与耐用性于一身的精密机械装置,正站在产业爆发的临界点上,有望书写人形机器人时代的传动传奇。

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当下的关键是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对摆线减速器性能极限的探索,又要脚踏实地解决量产难题。那些能够率先实现高良率、低成本、多场景适配的企业,将在百亿级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苏州牧达取得一种吸塑包装装置专...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苏州牧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吸...
原创 小... 过去几年,国产高端旗舰机价格一直上涨,最主要原因是受供应链处理器成本提升,手机终端只能涨价转移给消费...
Doogee S200 Max...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据外媒 GSMArena 今晚报道,Dooge S200 Max 三...
海尔智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导...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海尔智家(60069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导风...
中信证券: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加... 人民财讯7月19日电,中信证券研报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多个场景中呈现积极变化,头部公司商业化加速。...
未来精灵申请智能眼镜合像距离调...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未来精灵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
“墨子”又有新突破!实现对银河... 记者7月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我国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于近期实现了对银河系的分钟级高...
太阳系行星年龄探秘:木星资深“... 在浩瀚的太阳系舞台上,八大行星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围绕太阳的旋转,仿佛是宇宙间一场永不落幕的舞...
信捷电气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信捷电气(603416)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迈瑞医疗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超...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迈瑞医疗(30076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超声...
2025智能手表选购指南:【A... 2025年的智能手表市场,正经历从“功能满足”到“体验重构”的深刻变革。当基础的健康监测、运动记录已...
广州今夜起将有暴雨!11区台风...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 正向深圳到湛江一带沿海靠近 或于明天下午至夜间 以台风或强台风级 在上述沿海...
原创 太... 你是否曾仰望天空,好奇我们从何而来?地球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今天,...
探秘:生命最初的7天 生命的最初7天,一场盛大的细胞活动正在微观世界里上演:卵子与精子相遇结合成受精卵,约72小时后,细胞...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 京东智谷...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7月18日,正值京东智谷落子东莞凤岗6周年之际,京东智谷举行了...
人民日报走进泉州博士后工作站:... 步入泉州晋江高科技园区,一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牌匾意义非凡。这是1999年12月在晋江设立的博士后科...
格力电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格力电器(00065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新化股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新化股份(60386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海尔智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用...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海尔智家(600690)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用于...
产业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样品... 月球正面和背面为什么不同,一直是个谜。科学家认为,早期月球像个滚烫的岩浆海,冷却时,富含钙的斜长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