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波浪传感器“百万计划”在山东青岛启动。该计划面向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机构、高校及涉海工程单位等,推出20台自主研发的GNSS波浪传感器设备,旨在推动海洋波浪观测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形成可持续、高精度、低成本的海洋观测技术体系。
这是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青岛正通过建设涉海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涉海高新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加快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能级平台牵引产业升级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涉海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青岛提供了强劲的策源力。来自青岛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目前,青岛共拥有涉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部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56个,涉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
高能级平台产出领先成果,这座实验室“金字塔”集聚海洋科研资源要素,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对产业升级的牵引。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便立足产业需求,深耕海藻生物资源发掘、加工新技术理论、质量安全控制及功能物质与健康等关键领域,持续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构建了全面且立体的科创体系。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相关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例如,海藻酸钠单品从食品级原料“进化”至体内植入级原料,价格也从每公斤百元跃升到每克最高2000元。
集聚效应之下,更多的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科研基础设施在青岛生根。中国海洋大学牵头、总投资超2.8亿元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正加码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综合性国家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该资源库不仅将服务于我国海洋微生物科技资源摸底、开发,还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数据共享。
协同创新打开成果落地“通路”
平台产出的成果需要落地转化才能融入和推动产业发展。青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联合体。
在船舶产业领域,由中船发动机牵头建设的山东省船舶动力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打造集储运、供给、燃烧、排放、监控于一体的船舶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集群,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业成为制造业的新增长点。
在海洋装备领域,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已经培育经海仪器、海研电子、蔚海明祥等多家涉海企业,累计实现社会融资2亿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青岛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打开了“通路”。
面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全局,青岛引入山东海洋集团重组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已累计吸纳成员单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业42家,突破产业共性、前沿技术30多项,并上线了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近年来,青岛还大力培育涉海高新技术市场。2024年,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753家,同比增长18%,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9%。
引才聚才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青岛涉海院所、高校林立,打造了海洋人才的“聚宝盆”。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为成果的产出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立足海洋科创平台优势,青岛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海洋人才总量近40万。
近年来,青岛持续开展的“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活动,激励海洋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评选的“海洋英才”,既有来自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也有来自中国船舶(35.130, 0.24, 0.69%)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他们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化工等领域大显身手,海洋科研成果突出,推动了行业发展。
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未来,青岛还将进一步聚焦海洋领域科研和产业需求,依托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会聚优质海洋人才,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加速成势。
相关新闻
高清看青岛
惊艳!来看中山公园初冬美景
冬天没有色彩?来看一场绚丽的海上日出
青岛这里藏着一处“赏枫看红叶”绝佳地
起航!来看镜头下的青岛邮轮母港
氛围感拉满,八大关有种美叫“落叶缓扫”
一对黑天鹅,在青岛这里生儿育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