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的中国机会:超声刀行业白皮书(2024)》围绕超声刀行业展开分析,展现了其从技术红利走向成熟竞争的现状与机遇。
超声刀作为微创外科手术的“基础能量设备”,过去十年完成了从进口垄断到国产替代的产业周期。全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6-2020年从23.2亿美元增至28.7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6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5%;中国市场增速更快,2016-2021年从10.22亿人民币增至25.13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19.71%,2025年预计达61.1亿人民币,2028年超声刀头使用量将突破1460万把。
集采落地重塑市场格局。市场集中度下降,CR4从2021年74.8%降至2024年57.2%,新参与者激增,国产替代局部突破,但进口仍主导高端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如京津冀联盟平均降幅39%,广东联盟降幅达68.6%,企业盈利模式从设备盈利转向服务盈利,推出“一体化手术解决方案”等。
行业存在结构性机会与技术变量。技术上,无线化可提高操作自由度等,美敦力柯惠、安速康有相关产品;智能能量调控与组织识别能减少热损伤等,强生已有初步应用,国产落地率不足10%。应用场景上,7mm大血管封闭是突破点,武汉半边天、赛诺微等企业有所布局。
出海是重要方向,全球市场空间大但增长放缓,北美、欧洲是主要市场,亚太增长快。国际市场由强生等巨头主导,国产品牌多布局新兴市场,面临注册难、合规成本高等问题,可通过与本地经销商合作等路径出海。
企业方面,技术分化明显。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头部企业值得中长期持有;跟风型初创企业需谨慎;围绕手术效率等打造差异化服务的公司有早期验证机会;出口为主的OEM型公司可作为并购标的。国内外19家代表企业各有特点,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
综上,超声刀行业虽进入成熟期,但在技术、应用、出海等方面仍有机会,需企业和投资者深入挖掘。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