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国际空间站这座绕地球飞行超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巨型实验平台,终于走到了命运的转弯口。7月31日,美俄两国航天机构负责人将在休斯敦会晤,这场自2018年来罕见的高级别会谈,将直接面对一个越来越躲不过的问题: 多次“延寿”的国际空间站,还能活多久?
这并非危言耸听。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巴卡诺夫在会谈前夕毫不掩饰地释放出一个信号——空间站脱轨坠落计划草案已拟定完毕,整个“安乐死”过程预计耗时两年半。与此同时,美国早早将“后事”安排托付给马斯克的SpaceX公司,让未来的离轨拖船完成最后的“宇宙清扫任务”。这意味着,曾象征着美俄在冷战后合作典范的国际空间站,正在以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进入退役倒计时:各自表态,各自拆台。
撇开美俄的口水仗,国际空间站本身确实也已经病入膏肓。 2024年开始,空间站的空气泄漏问题急剧恶化,甚至一度达到每天3.7磅(约合1.7千克),远超安全标准。在一座造价超千亿美元、重达400吨、舱段庞杂复杂、环绕地球每90分钟一圈的飞行器里寻找微米级别的孔洞,无异于在大海捞针。而漏气只是冰山一角,截至目前,有多达588个核心部件已经超期服役。某种程度上说,国际空间站已经变成一个漂浮在轨道上的高危病患,苟延残喘。
技术困境可以勉强应付,真正难解的是地缘政治持续外溢至太空轨道。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俄航天合作本已千疮百孔,如今再遇安全隐患和退役时点的博弈,更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按计划,俄罗斯准备2028年退出国际空间站;美国则试图撑到2031年。一个想早点“放人下船”,另一个则不愿被逼接盘,分歧注定无法轻松弥合。
其实,空间站“如何善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际合作机制的一次照妖镜。 美国近年来一方面继续强调“多边合作”,另一方面却加紧布局“去俄化”,不仅独立开发离轨飞行器,还筹备所谓“商业空间站”接棒计划。此举表面上是科技自主,实则透露出对未来国际航天合作形势极度缺乏信任的焦虑。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明确要建设“俄版空间站”,谋求独立航天存在感。曾经的联合搭建,正在一步步分道扬镳。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关于空间站命运的谈判,恰恰发生在美欧与中俄地缘竞争全线升温的时刻。南海摩擦升级、乌克兰战事胶着、中东火药味浓厚……地球上的冲突不断外溢,连带影响了“太空中最后的共识区”。而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宫”日趋成熟,未来的太空话语权将不再由美俄独占。这无疑使得原本基于合作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变得尴尬而复杂。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一次宏大的实验,不仅是科技的奇迹,也是政治的试验田。但这个实验,如今已走到结题的阶段。当年冷战结束后,美俄曾梦想在宇宙中开辟和平合作的“新大陆”,如今却可能在同一轨道上上演“拆伙秀”,这本身就是一场对理想主义的巨大反讽。
而更残酷的问题还在后头:如果连国际空间站这样有着共同技术需求、共同财政支出和共同安全风险的超级项目都无法维持合作,那么接下来的太空治理模式还将何去何从?在未来十年,月球基地、火星探索、太空资源开发都将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一旦信任崩塌,不排除太空也将成为“去全球化”的下一战场。
如今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不再是科学合作的代名词,而逐渐演变为一场技术焦虑与政治算计交织的复杂博弈。在这个巨大的飞行平台缓缓滑向终点的时刻,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折射出当下国际秩序的裂缝与彷徨。或许未来人们再回望这段历史,不会记得那座闪耀太空的实验舱,而只会记住:在和平合作还能维系的最后机会里,人类选择了各自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