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杨家河乡的深山褶皱里,50多岁的刘法彪已经背着沉重的工具包行走了20多年。作为中国联通的智家工程师,他的脚步覆盖了这片没有营业厅的土地,肩上的挎包成了山里老人信赖的“移动服务台”。
峭壁攀援 精密熔纤
为悬崖边的刘大爷接通宽带,是对技术与勇气的双重考验。刘大爷家紧贴陡峭岩壁,山路险峻。刘法彪将3公斤重的熔接设备捆扎结实,腰间缠上村民用粗毛竹现扎的简易竹梯作安全绳,手脚并用地在嶙峋山石上攀爬。抵达点位,他迅速布好光缆。真正的精密操作随即展开:他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剥开比发丝还细的光纤涂覆层,精准地将纤芯送入熔接机。山风呼啸,他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屏,经过细微调整,熔接点损耗最终锁定在0.08dB,比国家标准还低了0.02dB。汗珠滑落,他心里想的是:“这下大爷看城里孙子的笑脸,该是清清楚楚了。”
土炕半跪 千兆传情
通了网络,如何让老人用好是刘法彪更深的牵挂。在昏暗的土房里,他常半跪在炕沿,视线与老人齐平,手把手教操作老人用联通电视:“这个大圆键是开机,想看山东台按'6',红键能叫医生,绿键是广场舞。”一遍记不住,他就耐心地再教一遍。临走前,他发现连接电视的网线接口磨损,立刻从工具包掏出水晶头和压线钳,利落地剪线、剥皮、压接。“大娘,网速调成千兆了,和孙子视频保准顺溜!”他边说边把写有自己名字和手机号的纸条,仔细贴在电视机壳显眼处:“有事随时打给我,我都在。”
万能账本 风雨无阻
山区没有营业厅,刘法彪的背包就是乡亲们的业务窗口。他挨家挨户上门,靠一部手机里的联通APP和一本被汗水浸得泛黄、沾着泥土的厚笔记本解决所有问题。这本“万能账本”密密麻麻:3月1日大雨天,冒雨为王阿婆查清话费未到账是系统延迟,先垫钱代缴让她安心;4月7日,帮耳背手抖的李大爷连拍七次身份证照,直到合格完成异地补卡;9月12日,为张婶调试好总打不通的固话。这些琐碎小事,无论寒暑风雨,填满他的日子,也铸就了山里人金子般的信任。
两小时铁律 三十电永备
故障修复的行业时限是24小时,刘法彪却给自己立下2小时响应的铁律。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雨夜,山顶独居老人网络中断。他套上雨衣冲进雨幕,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蹚行一个多小时赶到,浑身湿透仍立刻抢修。为了让老人易学,他手绘图文指南。电话讲几遍不会?他下一句准是:“您等着,我这就过去!”他的手机永远保留至少30%电量,这是留给突发故障和紧急呼叫的生命线。当城市人为视频卡顿零点一秒焦虑时,刘法彪的“网速”是踏破暴雨的脚步,是重复20遍的沙哑嗓音,是那永不耗尽的30%电量。这些“多余”付出,成了深山通信最温暖的事儿。
信任勋章 校准温度
山里人的信任是刘法彪最珍视的勋章。“有事,找法彪”成了老人们的共识。在年复一年的攀爬调试中,他不仅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更熟知每户需求:为留守老人推荐安防摄像头,给思亲家庭升级视频套餐。
在仰望6G通讯的时代,刘法彪俯身守护着悬崖上的分纤箱。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校准的不仅是0.08dB的光纤损耗,更是科技时代的温度标尺。如同深山的信号灯塔,他穿透云雾的微光,照亮了83岁老人第一次在屏幕上见到重孙时,眼中惊喜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