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逸扉文/图
图为台达集团研发的协作型机械手臂在参与耐热珊瑚项目。
在电脑系统的控制下,协作型机械手臂轻巧地将培育珊瑚种苗的培养皿从1号水池垂直取出,稳稳地平移到旁边2号水池的上方,再精准地将培养皿浸入2号水池的特定位置。一连串流畅娴熟的动作,引来嘉宾的阵阵感叹和掌声。
近日,首届“台达国际珊瑚复育研讨会”在台湾屏东举行。会议由台达集团和台湾珊瑚礁学会共同举办,珊瑚保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从全球各地来到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海生馆”),分享当前科技手段在珊瑚保育中的应用成果。活动现场,台达集团研发的协作型机械手臂演示了参与耐热珊瑚培育的实验过程,展现科技与生态保护的结合。
已退休的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凤是台湾珊瑚保育的先行者。他在研讨会上说,1979年前后,他第一次在台湾南部海岸下水时,海底峡谷满是大龙虾、大型石斑鱼,水底的珊瑚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过度捕捞,台湾沿海的海洋生物开始减少,珊瑚也出现大面积白化的现象。
“面对生态系统出现的破坏,台湾社会各界开始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在珊瑚保育方面,台湾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起了很大的作用。”戴昌凤说,为了让珊瑚可以持续生长,岛内科研机构联合企业、非政府组织一起参与珊瑚培育、海底“种植”珊瑚的工作,希望让珊瑚的“种苗”可以适应更加多变、复杂的气候环境,实现不断繁衍。例如面对台湾近年来沿海不断出现暖流的情况,相关组织决定进行珊瑚耐温性的实验。
“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协作型机械手臂可以24小时工作,可以让研究人员从机械、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更能保持操作的稳定性。”台达主管张杨乾向记者介绍,由台达研发的协作型机械手臂正积极参与耐热珊瑚项目。该项目由台达与海生馆合作,水温设置在31度至37度之间,共4个水缸,每个水缸的温差为两度。“我们希望以跳缸增温的方式做实验,加速寻找不同耐热珊瑚种类的研究进程,提升珊瑚复育效率与质量。”张杨乾说。
台达集团是一家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管理解决方案的企业,创立于1971年。本着“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台达在生产经营和社会公益方面长期推动节能减碳,致力于环境永续发展。从2021年开始,台达在台湾岛的东北角投入珊瑚保育,2023年宣布投入3000万元新台币,与海科馆携手成立“潮境珊瑚保种中心”,结合台达专业的节能技术,打造亚洲首座零碳排的珊瑚保种中心。
“台达透过志愿者及自身技术投入珊瑚复育,至今已复育1万株珊瑚,未来5年规划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约300种的珊瑚物种,以行动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生态挑战。”台达首席品牌官郭珊珊表示,这次首度举办面向全球的研讨会,希望推动科技应用、AI技术与生物多样性量化的交流与合作,为珊瑚保育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据介绍,台达集团1992年正式在中国大陆设厂。多年来,台达集团连续冠名赞助大陆的“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目前已有六个竞赛获奖作品的建筑方案在部分地区落地并投入使用,让体现低碳、绿色、环保理念的技术成果走进大众生活,不少项目涉及教育、养老、社区营造等公益领域。此外,台达还推出爱地球——能源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到大陆校园为师生传递环保理念等。
(本报屏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