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底,美国问答网站Quora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提问:“没有经过韩国的允许,中国怎么敢擅自发射那么多卫星?”提问者显示来自韩国。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快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并迅速成为国际论坛的热门话题。网友们纷纷围观和评论,不仅因为问题本身的荒诞,更因为它折射出部分人对国际航天规则与现实差距的认知偏差。
一个国家的民众为何会认为他国发射卫星需要经过自己批准?这背后既有法律常识的缺乏,也有心理层面的焦虑。事实上,早在1967年生效的《外层空间条约》就明确规定,外层空间不属于任何国家主权范围,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权利,只需在发射航天器后向联合国相关机构进行备案,提交发射物体的时间、轨道参数和特征信息,以避免潜在的碰撞和冲突。联合国为此建立了“空间物体登记制度”,要求各国保持透明度,方便相互了解与协调。中国每一次卫星发射后,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备案和通报,从未越轨。美国、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和组织也都是如此操作。甚至韩国在2022年成功发射“世界号”火箭时,同样遵循了这些国际规则,并不需要获得任何国家的批准。
因此,这个问题在国际论坛上显得格外突兀,也让人联想到其背后的心理动机。韩国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航天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强烈对比。中国自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研发,攻克了液体发动机、材料、控制系统等核心难题,不仅成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还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如今,中国航天已形成“国家队 民营企业”的多元生态,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频率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像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的成功首飞就是最新的佐证。
相比之下,韩国的航天之路明显滞后。直到2022年才首次凭借“世界号”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且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技术积累和自主研发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韩国航天的发射频率较低,导致经验积累缓慢,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或技术封锁时更显脆弱。这种差距引发的焦虑,往往在舆论场中表现为对他国成就的不理性质疑。
各国网友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俄罗斯网友直言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嫉妒”,还用中国俗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来讽刺。印度网友则表现出另一种逻辑,声称中国窃取了印度的技术,甚至劝中国把钱花在经济发展上,言辞间自相矛盾。日本网友的评论更为尖锐,直接质疑韩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并讽刺其历史上的“追随者”角色。总体来看,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韩国网友的质疑缺乏合理性,反而凸显了中国航天成就的真实与可持续。
事实上,航天主权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由火箭、卫星、空间站与科研精神共同支撑的成果。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地走自力更生之路,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心血换来了今天的辉煌。从“东方红一号”的乐曲到如今中国空间站在夜空中闪耀,从一次次长征火箭的成功升空到民营航天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国的脚步扎实而坚定。正如长征火箭喷薄的火焰,每一次发射都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对外界质疑最响亮的回应。
这场网络争论最终折射出的,不只是中韩之间航天实力的差距,更是不同国家在科技道路上的选择。中国的答案是坚持自主创新,构建完整体系;而韩国则更多依赖国际合作,导致发展节奏受限。未来谁能在太空探索上走得更远,或许从今天的这些质疑声中,就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