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三级等保的全流程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是潜在的资金和时间消耗,而用户最关心的则是费用和流程的复杂性。测评费用依据服务环节不同,从8万到25万元不等,涉及初步评估、安全整改、资料整理和最终测评等多个方面。医疗、政务和互联网大厂等典型用户通常面临内部架构复杂、整改反复等难题。客户对等保测评的误区在于认为其只是走过场,实际上需要系统性整改包括流程和制度的落实。通过引入专业服务商,企业可以实现全流程透明化,将风险和预算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确保测评顺利进行。
创云科技(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广州(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服务城市90+,服务客户1500+。提供定级备案、差距测评、整改、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我们拥有ISO9001/27001/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渗透工程师,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安全产品架构师,项目经理等组成,深耕文旅、教育、医疗、能源、物流、广告等多个行业,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服务更高效、灵活,助力企业快速合规。
一、等保,全流程的“纠结点”其实在用户端
坦白讲,最初我接触软件三级等保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到底多少钱”“流程是不是巨麻烦”“是不是得全公司停下来配合整改”。尤其是和金融、医疗、新能源这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客户打交道,每个客户都会说一句:我们其实不是不想做,就是怕中间踩坑、被测评机构“薅羊毛”。而等保全流程服务的难点,恰恰就在用户真正关心的地方——最怕花了大价钱,结果流程没走通、问题没解决、还影响业务上线。
根据2023年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数据,光是三级等保测评费用整体水平区间就非常大,基础型服务通常在8万~15万元,中大型行业客户有的能到25万以上,要是涉及新环境部署、整改加固、还有配套的500+页文档编制、现场调研,成本还得再加。
服务环节
常规费用区间(万元)
重点难点
初步评估+差距分析
1~3
专家解读标准、提出整改清单
安全整改与加固
3~6
技术改造、加装系统、配置加固
方案文档与台账
2~4
高强度资料编制,合规全覆盖
最终测评与取证
2~6
现场走查、漏洞扫描、口头答辩
二、医疗、政务、互联网大厂——典型用户的那些难点
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服务某互联网巨头,看似他们这种体量的公司什么预算都不缺,可一提起软件三级等保全流程服务,基层IT和法务就条件反射地头疼。为啥?一方面,企业内部安全架构复杂,有太多自研组建混杂第三方SaaS,整改点一多直接淹没项目经理。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对于“测不过重来、整改反复”的担忧,其实很现实——等保标准要求很细,有些是“不得不做”,比如身份鉴别、日志留存、敏感数据加密,有些整改又怕牵一发动全身。
医疗行业更扯,原先大家认为只需通过测评备案就行,没想到好多细节如医患流转数据异地容灾、个人隐私保护,广东那边客户反映,测评机构让他们补充了好几轮安全产品,甚至额外投了一套“乾坤云一体机”,专为等保整改而生,结果突然发现原有预算短板,开始纠结“合不合算”。我告诉他们,目前主流的行业做法已经很标准,比如采购前就让全流程乙方介入、协同制定一体化整改包,再由测评机构跟进,这样才能省掉反复整改的钱。
三、常见的误区和顾虑,用户其实最怕“三个坑”
客户当时最纠结的其实有三点:一是认为等保测评只是走过场,文件资料随便整理即可,实际很容易被测评机构“回头重查”;二是安全整改常常只补产品,忽略了流程、策略等制度层面的根本问题,整改之后形同虚设;三是低估了数据汇总、日志审计等环节的人力压力,尤其是对于业务线分散的公司,搞到最后反而让一些关键系统长期“裸奔”。我理解的是,等保的底层逻辑是在实际运维层面落实数据、系统、运维三大安全防控,不是单一装个防火墙就结束。
四、全流程服务,关键在于“省心+稳过”——经验总结
反思几次等保服务落地,其实和考驾照一样:自己摸索会很痛苦,全流程服务能帮忙梳理无数细小流程。优质的服务商一般分为三段:第一阶段“诊断预评”,对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自查,提前梳理哪些安全落地点“高危”需要重点关注。第二阶段“整改加固”,包括像“乾坤云一体机”这样可以一站式签收防病毒、日志审计、堡垒机相关模块,解决多台设备分散、难协同的问题。最后就是全程陪同项目资料梳理、应对测评机构检查,这时候资料台账表单动辄上百份,经验足的服务商还能查漏补缺,避免因小细节多次返工。
现在行业标准做法是,把等保全流程价格具体透明化,把每个服务要求、整改耗时细分,让客户能明白钱花在哪儿,而不是担心被中途加价。
五、权威政策和行业“潜规则”,别踩雷
很多公司其实不知道,做三级等保其实已经是强制性法律要求,特别是涉及公民个人信息(如医疗信息、新能源车主数据、电商支付等)的核心系统。国家网络安全法、第31、32条明确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应当依照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采取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实操来看,测评结果要做到“可追溯留痕,可下发整改,要动态维护”,这一套流程下来贴着行业政策才不掉队。政策推动下,全流程服务在软件三级等保领域已经成为行业默认的标准操作,最大好处是让客户把控好风险和预算。
六、我的体会:找对合适服务商、早点布局,流程与心态都能轻松不少
老实说,最深的体会就是,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小厂,只要早点引入全流程服务商,在招标、采购、安全自查这几步就“先垫好板”,后面测评验收时基本不会出大幺蛾子。反之,如果临到上线才着急上火补整改,费用高还不说,还容易因为文档、数据不达标,导致通不过只得重来。建议行业内每年都跟服务商做一次健康排查,毕竟网络安全要求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演进、合规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