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 日,足式机器人领域明星独角兽宇树科技通过社交平台宣布,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提交 IPO 申请,同时首次披露收入结构 ——2024 年销售额中,四足机器人贡献约 65%,人形机器人占比 30%。此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透露,公司 2024 年营收超 10 亿元,且是业内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明星产品 Unitree Go1 四足机器人累计出货超 5 万台,全球消费级市场份额超 60%,成绩亮眼。
不过,在这份光鲜成绩单背后,宇树科技所处赛道普遍面临商业化场景匮乏的难题。而此次 IPO 看似顺理成章,更深层原因或许是随着时间推移,投资回报确定性逐渐降低。对其背后星光熠熠的投资天团而言,尽快将账面估值转化为实际收益,已成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
技术驱动下的 "新奇特陷阱"
宇树科技的崛起,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创业案例。从创始人王兴兴对技术的执着,到产品凭借病毒式传播风靡全球,再到登上春晚舞台打响知名度,宇树科技凭借实力奠定了在足式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超 5 万台的 Go1 销量与超 60% 的市场占有率,使其在消费级及高校、研发机构等准专业级市场站稳脚跟。
但这种成功也让宇树科技陷入 "新奇特陷阱"。其产品核心价值更多依赖新颖性、观赏性与话题性,而非实际生产或生活效用。这种价值在产品初期能带来高关注度与商业回报,可随着时间推移和同类产品普及,吸引力会快速衰减。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机器人租赁市场。在社交及二手平台上,宇树 G1 人形机器人日租金达 5000 元至 1.5 万元,档期紧张,但租赁方多为学校、商场、活动策划公司,用途集中在科普展示、吸引人流、拍摄宣传片,本质是为 "新奇酷炫" 买单,而非解决实际生产力需求。尽管这种模式短期带来现金流,甚至让 G1 在线上售罄,却暴露核心问题:其机器人仍属 "昂贵玩具" 或 "营销工具",未成为 "生产力工具"。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已将目光投向工业制造领域。优必选虽仍亏损,但商业化路径聚焦工业场景;智元机器人虽资本运作存争议,团队与技术方向也直指工业自动化,急于登陆 A 股亦是为储备资金备战工业机器人大战。当同行争夺工业自动化 "船票" 时,宇树科技虽在消费级市场做到极致,可该市场规模恐难支撑其数百亿估值与资本市场长期期待。
IPO 背后的资本 "抢跑" 逻辑
投资方的退出压力,成为宇树科技冲刺 IPO 的重要推手。此次 IPO 时间选择,更多是资本运作与财务考量,而非技术或商业化成熟度的自然结果,核心目标是在估值泡沫高点为投资人锁定收益。
在启动上市辅导前一个月,宇树科技完成 C 轮融资,投前估值超百亿元,领投方包括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等巨头,标志其融资阶段从 VC 转向 Pre-IPO 轮。与红杉、经纬等早期投资方不同,C 轮入局的产业资本与大型基金,投资逻辑基于 "短期通过 IPO 退出" 的明确预期,并非陪伴企业长期研发,IPO 对宇树科技而言,更像是对新晋股东的 "履约"。
选择 2025 年启动 IPO 亦有深意。2025 年被普遍视为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狂热市场氛围为宇树科技创造了绝佳 "估值窗口"—— 此阶段公司价值更多由未来想象空间决定,而非当下盈利能力。
但窗口期不会持续。对宇树科技及股东而言,等待风险巨大:资本市场热点切换快,若行业商业化不及预期,机器人板块估值或回调;竞争格局也可能生变,若优必选、特斯拉等在工业场景或技术上取得突破,市场叙事转向 "赢家通吃",未在工业领域证明自己的宇树科技估值逻辑将受冲击。此外,若宇树科技想切入工业市场,需巨额资金投入研发与渠道建设,届时将告别当前盈利状态,进入 "烧钱" 阶段,财报表现或承压。
因此,在仍能彰显盈利能力时上市融资,用资本市场资金布局未来,成为宇树科技的理性选择。毕竟,越往后拖延,IPO 确定性与估值高度越难保障,股东投资回报率也将下滑,当下正是锁定最高收益的关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