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锋)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国电信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正式发布AI语义编码技术成果。该技术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编码框架实现图像语义特征的精准提取与表达,突破传统编码压缩率瓶颈,在卫星通信、智慧城市、应急治理等场景完成实网试点,并加速推进国际标准化进程。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语义通信技术迈出关键一步,更将赋能万亿级市场发展,推动6G天地一体化通信愿景落地,为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智惠”战略注入核心动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突破:从像素压缩到语义理解的范式革新
中国电信研究院推出的AI语义编码技术,核心在于构建端到端神经网络编码框架,实现从“像素级压缩”到“语义级理解”的范式转变。传统H.266等标准算法聚焦像素保真度,而AI语义编码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图像中的语义特征(如物体轮廓、纹理特征),在1080P高清场景下可将图像压缩至4KB以内,传输效率提升200%。技术采用“语义一致性”编码策略,在极低码率下仍能保持高保真图像传输,解决高丢包、高时延环境下的实时通信难题。
该框架的创新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语义特征提取模块,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图像内容的智能理解;二是端到端建模能力,避免传统编码中独立模块串联导致的效率损失;三是轻量化部署方案,可灵活适配边缘设备(如无人机、智能手机),支持实时通信场景。技术已完成多场景实网试点,验证其在手机直连卫星、城市应急治理等场景的可靠性。
场景赋能:从卫星通信到智慧城市的生态构建
在卫星通信领域,AI语义编码技术解决了手机直连卫星场景下的传输瓶颈。传统视频编码受限于带宽和协议限制,难以实现实时高清通信,而AI语义编码通过极低码率传输高保真图像,为深空探测、海域边防等场景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已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工厂、低空经济等领域:例如在交通路口部署AI摄像头,通过语义编码实时传输车辆轨迹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在工厂车间部署工业相机,通过语义编码实现设备故障的实时检测与预警。
城市应急治理是另一重点场景。在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中,AI语义编码技术可快速传输现场高清图像至指挥中心,支持决策者实时掌握灾情动态。依托中国电信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技术已完成城市应急治理的实网验证,有效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此外,技术还可应用于智慧安防、物流调度、园区管理等场景,形成“云-边-端”协同的智能化生态。
标准引领:从国内立项到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布局
在标准化进程中,中国电信牵头制定的《信息技术 面向机器智能的数据编码 第1部分:图像》推荐性国家标准已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在AI语义编码领域取得标准化突破。国际层面,中国电信携手合作单位深度参与MPEG、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研制,推动《ISO/IEC 23888 MPEG-AI Part 2: Video Coding for Machines》与《ISO/IEC 23888 MPEG-AI Part 4: Feature Coding for Machines》等国际标准制定。
这一标准化布局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提升我国在全球通信产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标准合作推动技术全球化应用。例如,6G天地一体化通信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支撑,中国电信通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可引导全球通信技术发展方向,为深空探测、超远程工业互联等前沿领域提供标准支撑。
AI语义编码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编码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更标志着语义通信技术从理论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随着国际标准化进程的推进,该技术将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卫星通信、工业互联网等万亿级市场,成为6G时代天地一体化通信的核心支柱。中国电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正加速构建“连接+算力+智能”的新型通信生态,为全球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