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前脚刚下载某款炒股App,后脚就能接到各种荐股推销电话……现如今,骚扰电话越来越智能,像“长了眼”一样,对您的需求了如指掌。骚扰电话“命中率”越来越高,背后有些什么猫腻?骚扰电话为何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根治?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资料的获取、使用变得更加方便。然而人们在使用网站、App时大多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浏览痕迹则会暴露出个人喜好和需求,这些合法收集到的个人信息一旦遭到泄露甚至恶意买卖,就会带来此类“精准”推销问题。从新华社的报道来看,也确实如此——有的平台违规采集、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且不严格规范保护用户个人信息,造成用户个人信息轻易泄露;有的平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采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违规出售给“第三方”“关联方”合作单位共享,非法买卖用户个人信息。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国家社会治理关注的重要领域。2017年,“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并实施,让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法律责任界定开始清晰;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则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但时至今日,各类骚扰电话仍能如此“精准”,从一个侧面说明,打击个人信息泄露的力度仍有待加强,精准度也有待提升。
监管部门要“瞄准”平台方,强化运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管,依法从重处罚骚扰者及受益商家,给那些试图凭借“精准”骚扰获益者以震慑。精准对“精准”,甚至更精准,要靠技术、靠法律,当然还要靠各相关方面的决心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