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美国作家莱曼在科幻小说《The Master Key》中写到,小男孩罗伯特得到一副神奇眼镜。戴上之后,就能看见大家额头上有各自专属的标记。
关于AR眼镜的奇妙体验,就此在人们心中萌芽。
百余年后,科幻已然照进现实,2025年更是行业公认的AR“大年”,无论国内国外,不管产业侧还是消费侧,AR市场活力持续走高。尤其是头部玩家的大动作,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
9月18日,XR行业的春晚Meta Connect大会,带全彩单目显示的AR眼镜新品Meta Ray-Ban Display正式发布,搭配神经腕带Meta Neural Band全新交互,颇受业界关注。
再往前看,5月的I/O开发者大会,AR眼镜先行者Google上线了开发平台Android XR,尝试为AR设备打造统一的生态系统;同时,外媒报道称Amazon、Apple也默契地将视线聚焦于AR眼镜研发。
硅谷科技巨头悉数到场,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大洋彼岸转回国内,中国AR企业也非常活跃,共同让AR的明日故事愈发丰满。
以9月初IFA大展为例,AR眼镜是大热单品,雷鸟创新等组成的中国的AR天团,受关注度丝毫不输上述北美科技巨头,而且与Meta、Google等相比,中国AR产品以实际体验给到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高的完成度以及关于AR的更超前探索。
消费者的投票,更能直观反映中国AR企业的竞争力。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雷鸟创新以39%的市场份额,夺得全球AR智能眼镜出货榜首。
热闹之下,皆是门道。走在同一条赛道,中国AR企业呈现Beyond Meta的势头,将一系列线索串联起来,能够看到:在AR市场爆发元年,产业格局之变初现。
AI+AR,Meta向前迈出一小步
Meta Ray-Ban Display,新品的核心升级点一目了然——Display。
在前几代AI眼镜的基础上,Meta首次在右眼镜片增加了全彩单目显示屏,显示屏像素600×600,20度视场角,像素密度(PPD)为42,亮度范围30至5000尼特之间,并且Meta表示显示屏漏光率不到2%。
与Ray-Ban Meta、Oakley Meta等AI眼镜相比,这次新品显示屏和肌电手环交互的加入,称得上史诗级升级。
但是回想一年前Meta Orion技惊四座的场景,Meta Ray-Ban Display的过渡属性突显。这也无可厚非,Meta Orion作为原型产品,其背后十年5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镜片较低的良率等因素导致成本高昂,注定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量产上市。
而且,穿透产品本身,Meta Ray-Ban Display的战略意义更加值得关注:Meta的AR眼镜路线图里,下一代空间计算设备必是AR显示与AI交互深度融合。在Orion消费者版本发售之前,以折中的产品方案,Meta向AI+AR迈出一小步,大概率未来几年内也都是如此。
把重注压在AI+AR,Meta不缺同行者。从国内AR厂商的实际动作来看,主流玩家基本都与Meta心有灵犀,甚至部分国产AR产品要比Meta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全球AR智能眼镜出货榜首雷鸟创新,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带显示的AI眼镜,必然要过渡到带彩色显示的AI眼镜上去。后者一定会替代前者”,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观点明确。他认为产业技术升级趋势分为三步走,第一是不带显示AI眼镜、第二是带显示的AR眼镜、第三也就是终极产品形态,AI+AR眼镜。
理念落到行动,Meta Ray-Ban Display发布前四个月,雷鸟X3 Pro推出。就光学方案而言,雷鸟X3 Pro是全球首款发布和量产的双目全彩 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配置直接对标Meta上一代概念机 Orion,Meta Ray-Ban Display采用的则是成本、技术门槛相对更低的单目LCoS+阵列光波导技术方案。
软件层面,雷鸟X3 Pro在持续刷新AR眼镜的体验上限,率先把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落地到现实。比如最近雷鸟创新与蚂蚁集团联手放出的大招,用户戴着雷鸟 X3 Pro,只需看一眼“支付宝碰一下”设备的小蓝环或收款码,即可用眼镜完成支付全流程,未来感拉满。
这导致的鲜明对比是,雷鸟X3 Pro显示素质更胜一筹,技术路径以及体验层面也更接近Meta Orion的设想。
所以,Meta还在稳步推进的时候,市面已经涌现完成度更高、体验更先进的产品,雷鸟X3 Pro规格、综合体验均Beyond Meta,也指向了一条客观事实:Meta Orion为AR构建了远大理想,而从兑现承诺、当下可用的维度出发,Meta现阶段的答卷不如中国AR企业。
以小见大,关于AR产业未来的叙事权,似乎也正随之转移。
从产业到产品,中国AR大步流星
上述结论并非夸张,我们来理性讨论一下。
基于多年重投入,Meta代表的硅谷科技巨头,技术功力和市场号召力毋庸置疑。而中国AR企业能在近身战中占得上风,既靠自身“争气”,还有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中国AR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两个维度切入观察,一是AR产业基础,包括供应链、技术、生态等产业繁荣必备要素。二则是产品实力,即交互、功能体验、应用服务等,毕竟归根结底是要以产品与用户对话。
纵观中国AR产业链图景,从核心技术与零部件供应,到设备制造与集成,到应用和内容生态服务,上中下游产业链均已趋于完善。并且,中国供应链在全球AR产业生态的地位举足轻重。
Meta历代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名单里都能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据产业相关报道,此次Meta Ray-Ban Display产品整机由歌尔代工,LCoS单片全彩微显示屏是由豪威集团提供。
本土产业链优势赋予中国AR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而身处供应链源头的重要玩家,TCL集团,正是雷鸟创新背后的大树之一。得益于长期产业积淀,脱胎于TCL的雷鸟创新具备核心光学方案全链路自研及量产的能力,这造就了其AR眼镜的技术领先优势,也是其比Meta走得更快的核心驱动力。
2021年,开山之作“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一举成为全球首款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在行业崭露头角。今年的雷鸟X3 Pro已是第三次迭代,依托近四年聚焦专研,雷鸟X3 Pro更成了AR产业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
以核心部件MicroLED光引擎为例,雷鸟X3 Pro搭载目前行业最小可量产的彩色光引擎,体积仅一颗绿豆大小,由雷鸟创新自主研发、量产。同时,雷鸟创新与应用材料公司联合研发纳米光刻刻蚀技术方案,使得雷鸟X3 Pro机身极致轻量化同时,显示效果进一步突破,给到用户一块可以日常佩戴的6000尼特峰值亮度、彩虹纹有效减少95%的43寸全彩大屏。
并且,中国科技企业也向来更擅长做新技术从1到100的落地应用,在AR领域,基于产品自身能力,AR企业在努力扩大朋友圈,把AR眼镜的应用边界拓展,前面提到的雷鸟创新与蚂蚁集团携手打通镜上支付就是典型例子。
以上种种产业优势,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体验提升。
Meta Ray-Ban Display目前主要使用场景集中在处理轻量化的任务,比如联动手机处理消息通知、视频通话、导航路线、AI交互等,而雷鸟X3 Pro则定位于更强大全能的AI+AR眼镜,自身领先能力搭配AR Apps和安卓虚拟机的丰富应用生态,实现社交、办公、拍照、影音娱乐、购物支付等场景全覆盖。
换句话说,Meta Ray-Ban Display,可以减少用户掏出手机的频率;雷鸟X3 Pro,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进阶版的手机体验。
这便引出了包括Meta在内,所有AR企业的终极理想: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大步流星的中国AR创新力量,正在中国的产业沃土之上向着这一目标加速前进。
Beyond Meta,下一位登山向导
AI+AR眼镜的成长分为AI、AR、AI+AR三个技术阶段,逐步迈向成熟。而从市场角度来看,AR产品的普及将会经历技术筑基、爆发、成熟三个时期。
当前市场处在怎样的成长状态,这需要分而论之。
首先是不带显示的AI眼镜、拍摄眼镜,在Ray-Ban Meta、Oakley Meta等爆款的带动下,市场显然走进了爆发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1,Ray-Ban Meta智能眼镜总销量已达到217万。这款人类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智能眼镜,还在持续刷新销售纪录,根据Ray-Ban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 SA公布的财报,Ray-Ban Meta智能眼镜2025 上半年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以上。
其次是AR眼镜,据雷鸟创新李宏伟透露数据,雷鸟Air系列代表的观影类AR眼镜,新购买用户85%以上属于大众消费者,NPS(用户推荐率)达到45%以上,这意味着其已经成功破圈,赢得更广泛消费群体的认可。
极客尝鲜到大众消费者,市场增量打开,吸引小米等更多新厂商入局,进而让市场愈发热闹起来。京东8月发布的智能眼镜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入驻品牌数增加3倍,与此同时,销售规模快速膨胀,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
CINNO Research数据则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消费级AI/AR市场同比激增73%。具体到品牌,雷鸟创新以39%市场份额稳居榜首,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102%。部分热门单品更是卖爆,例如雷鸟V3系列,销量占据AI眼镜品类近半壁江山。
最后则是代表未来的AI+AR新时代,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产业还在努力跨越技术成熟的门槛,仍有光学显示、AI系统、空间计算、功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待攻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预示着将来成长空间非常广阔。
可以看到,Meta以及雷鸟创新等中国AR企业都是采用“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的策略。各家都基于已有的探索成果拿出了阶段性的消费级产品,那么谁最有可能在AR新时代下,担当产业爆发的登山向导?
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兴科技市场同台竞技,是硅谷巨头继续领跑,还是中国创新力量率先突破?
根据前文分析,在AI眼镜第一阶段,毫无疑问是Meta凭借Ray-Ban Meta成功激活了整个棋局。而在激活之后,中国AR企业追赶、赶超的势头明显,不仅拿出了产品力足够和Meta掰手腕的同类竞品,也跑出了雷鸟创新这家全球、国内双料冠军。
面对AI+AR的长跑,创立不到四年的雷鸟创新已表现出Beyond Meta的爆发力,同时还有产业积淀、全链自研实力、市场基础来保障持久输出。所以,关于中国AR的创新故事,也许才刚刚开篇。
正如DeepSeek走红之时梁文锋所讲,“中国不会永远只做追随者”,中国科技以实力赶超取胜的戏码,正在AR领域再次上演。
本文系熊出墨请注意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