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9月19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启幕。中原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进入比赛时刻。赛场激烈角逐的同时,各省市代表队也在展示交流活动中纷纷亮出了各自的“技能答卷”。其中,“技能天津”建设成果成为现场最亮眼的展区之一。
走进天津展区,长征系列火箭模型、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气象卫星模型等展品前挤满了观众,展区里充满了浓浓的“工业风”。来自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张黎明正在向大家介绍“津牌”电力作业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针对配网带电作业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团队先后攻克了视觉识别、自主规划、智能控制和安全防护4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这个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并且已经实现了多次迭代升级。它可以在一万伏特高压电下有效替代工人从事高危作业,有效解决传统带电作业的痛点问题。”张黎明介绍,考虑到展出场地环境,这次带来的机器人是团队研发出来的第四代机器人。目前团队最新研发出的第五代机器人体积更小、更轻便,已经实现了“机车一体化”,搭载在作业车上可以适应更加狭窄、复杂的地形环境,为电力作业进一步提供便利条件。
张黎明是国家级“技能大师”,也是天津市首届“海河工匠”称号获得者之一。他告诉记者,通过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的引领作用,目前团队已经培养出了一支高技能一线劳动者队伍,其中青年人占大多数,为电力事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儿。
“这是我们研发的气象探测卫星,主要开展气象探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工作。”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杨丽楠指着现场展示的卫星1:1模型介绍,以建成“云遥气象星座”为目标,公司已经先后成功发射了46颗卫星,每日可以产生5万多条大气廓线数据、2万多条电离层廓线数据。公司自主研发的GNSS掩星探测载荷,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络,填补了0-3公里近地标气象数据探测的空白,数据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她表示,作为一家成立仅6年时间的高新技术企业,云遥宇航的迅速成长源于拥有一支年轻化的技能人才队伍。得益于天津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海河英才”加入企业,落户天津发展。
除了现代化的“工业风”之外,展区还融合了众多可观赏,可品尝的“天津元素”。来自天津的名小吃“煎饼果子”成了展厅里最受欢迎的项目。现场排队等待品尝的观众络绎不绝,不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
“我们这一上午摊制了得有两百套,就是想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尝到咱‘天津味儿’!”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津老味煎饼果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宇顺告诉记者,在天津,摊煎饼果子可以说是一项“技术活儿”,从业人员大约有3万人。别看小小一套煎饼,从和面、调料到摊制里面有不少学问。
“作为天津小吃从业者、天津非遗传承人,我希望整个行业的技能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把天津煎饼果子的大品牌叫响、叫好,不光是‘网红’,还要持续长红。”刘宇顺表示。
一团泥土经过巧手揉捏,不一会儿就化身大赛吉祥物“中中”“原原”。这是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创作部主任夏青正在给观众展示彩塑技艺。她说,这次参展团队带来了新创作的哪吒系列,一组4个神态各异的小哪吒分别定格了出世、闹海、重生、化形四个精彩瞬间。这些源源不断的新点子很多都是来自天津高校艺术青年的创意。工作室也成为了连接传统文化艺术与新时代潮人之间的桥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天津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技能天津”,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五年间,天津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4.3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达到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5万人。
天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表示,下一步,天津将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六大领域,开展“海河工匠 技耀前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实施15个专项培训行动,计划组织补贴性技能培训30万人次以上,助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