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璐 邰鹏峰
数智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变革着价值传播与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命题与战略要求,更是应对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算法裹挟等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急需从拥抱技术变革、深化内容建设、构建协同网络、强化价值引领、完善保障机制等核心维度协同发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
技术载体创新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基础支撑。在载体创新上,应着力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设施,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应用,使学习者深度体验红色历史与文化、感悟榜样力量、具象化理解自由、平等、公正等抽象理念;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者认知水平、兴趣偏好与接受习惯,精准推送匹配的价值观内容、故事与案例,实现个性化滴灌;设计融入游戏化元素的小程序或平台,将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要求嵌入任务与机制,在趣味互动中实现内化升华。在传播矩阵构建上,需打造全媒体融合格局。依托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创作兼具时代气息、思想深度与网络语境的短视频、微电影、动漫作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核心价值观故事;打破时空限制,建设覆盖多元受众、体现时代特色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依托大数据与算法技术,聚焦主流价值导向,向潜在兴趣群体精准推送,扩大教育覆盖面。
内容深度转化是增强价值认同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将抽象宏大的理论体系转化为鲜活生动、直抵人心的时代叙事与生活化案例。这要求深入挖掘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身边榜样”等“真案例”,用真实可信、可感可学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摆脱“口号式”空洞说教的传统窠臼。同时,紧密联系个体的日常生活、职业实践与社会交往,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言行、职场伦理、社会治理、家庭关系等场域中的指导作用与践行要求,使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有温度”。此外,敏锐结合数智时代催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新现象新问题,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回应社会各群体的现实关切。创新运用数据可视化、图解漫画、短视频解读等视觉表达形式,将国家发展成就、重大政策方针等抽象或宏观内容,转化为清晰直观、易于理解记忆的视觉符号与叙事逻辑,提升公众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深度与认同感。
协同育人网络构建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机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教育共同体。高效利用教育云平台、社区智慧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建立高效沟通渠道,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系统整合学校思政课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建设数字化“大思政课”资源库与实践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广泛人群;积极拓展协同主体,鼓励引导广大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互联网等民营企业,建设数字化价值观传播平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践行;同时,要重视家庭这一基础细胞的作用,提升家长的价值引导能力,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闭环。
价值导向引领是应对数智挑战的根本保障。强化引领作用需聚焦三大领域。在媒介素养提升维度,着力提升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甄别批判能力,聚力引导社会公众识别虚假信息、抵御错误思潮、理性参与网络讨论,推动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守正创新;在科技伦理规范维度,引导人们思考科技应用的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探讨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在网络空间治理维度,依法打击传播错误价值观、危害社会稳定信息的同时,突出正向激励,鼓励创作和传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时代精神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实现网络空间主流价值高扬的良性生态。
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价值践行行稳致远的制度基石。需着力完善四大关键保障:强化顶层设计,将数智化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既深谙价值观教育规律又掌握数智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思政工作者、教师队伍等的数智技能培训;建立科学评估反馈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等手段,动态评估教育成效与社会影响,为及时调整优化教育内容提供依据;坚守安全底线与价值红线,在积极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深刻把握技术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安全审核与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教育实践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行稳致远。
数智化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传统传播范式的深刻超越,是一场涉及多维度、广覆盖、长周期的系统性创新与生态重构。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明晰技术服务于育人的工具属性。推动技术与价值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教育生态,在汹涌的信息洪流中筑牢价值根基,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引领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根基与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文系202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数智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研究”〈2023ZSD03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