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很享受不用为我的解读做辩护的自由。我可以在工作中享受最大的乐趣。我从来没有感觉需要来辩护我的观点。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它给忘记,好像我从来没有提出过它一样。这没有关系。”—— Barbara McClintock
🧬 Barbara McClintock 时间线
获得诺奖后,记者们包围了正走向冷泉港实验室的McClintock
McClintock 出生于 1902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由于家境并不宽裕,McClintock 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韧。
她的童年并不完全顺利:因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她一度被母亲担心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然而,她却展现出对独处的热爱,喜欢思考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她常常独自观察植物、收集石头和树叶,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在学校里,她是一名聪明而又倔强的学生,热衷于学习科学课程。McClintock 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生物尤为出色,喜欢钻研问题,不怕与同龄人的兴趣不同。她后来曾说,这种 “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好奇心” 的性格,帮助她在科学道路上承受孤独与质疑。
McClintock 在 康奈尔大学 学习植物学,最初并未得到母亲的支持,但最终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在康奈尔,她接触到了植物遗传学,尤其是玉米染色体的研究,由此开启了她一生的科学之路。
在博士阶段,她已经展现出极强的实验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显微镜准确识别染色体的结构和异常。这些技能为她后来发现“基因的可移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1940–50 年代,McClintock 通过对玉米籽粒颜色和花纹的遗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行为出乎意料:它们似乎会 改变位置,从而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她将这些移动的遗传因子称为 “控制因子(controlling elements)”。研究表明,这些因子能插入或跳出某些位点,导致基因开启或沉默,从而形成籽粒颜色的斑驳现象。
这一发现意味着基因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单元,而是具有动态调控能力的可移动元素。这在当时挑战了遗传学的主流观念,因此她的成果最初并未得到广泛承认。
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McClintock 的研究逐渐被边缘化,她的论文很少被引用,她本人也一度远离主流学界。然而,她并未放弃科研,依旧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持续探索玉米的遗传规律。
直到 1960–70 年代,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在细菌和果蝇等模型中证实了基因的可移动性,学界才重新认识到 McClintock 的开创性工作。她的“控制因子”被确认为 转座子,并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基因组中。
在她最后的岁月里,McClintock依旧经常出现在冷泉港,为年轻科学家们做一些关于遗传元件的报告。1992年9月2日,这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与世长辞,享年90岁。她终身未嫁,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科学。
“许多人问我,我对他人明显的负面态度怎么看,” McClintock在一份未发表的诺奖致辞草稿中写道,“起初我惊讶于关于调控元件的现象如此不被人接受……如果他们和我一样有过研究玉米的奇妙经历,就会和我做出同样的结论。其中的证据和逻辑是无可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