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低温生物医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冷冻保存技术MEDY,首次成功实现了人类脑组织在-196℃液氮中储存18个月后的功能复苏,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子刊。
这项突破性技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也使长期保存神经组织活性、探索大脑奥秘成为可能。
天才大脑的冷冻谜题
1955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世长辞。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希望安宁的遗愿竟被打破。负责尸检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出于对天才奥秘的执着,悄悄取走了他的大脑,这一“科学公案”至今为人议论。
哈维将大脑精细地切成了240块,用当时的技术保存起来,盼着日后科技发达了,能从中挖出天才的线索。
这么多年,科学家们确实发现爱因斯坦大脑有些特别之处,比如负责数学思维的顶叶区域比常人宽些。
但说到底,光看结构形状,就像只看一台电脑的外壳,很难真正搞清里头智慧的电路是怎么排布的。
那个时候,想把大脑冻起来完美保存,等未来复活,更是天方夜谭。为啥呢?因为细胞里水分多,一冻就容易结成冰晶,把细胞给刺破了,解冻后就像冻坏的豆腐,烂糟糟的。
所以,爱因斯坦的大脑最终是以石蜡包埋切片的形式留存下来的。
照片中的人物名为托马斯·斯托尔茨·哈维,他手中就是爱因斯坦的大脑
冷冻复活的黑科技
时光飞逝,科技也在狂奔。就在前不久,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复旦大学邵志成博士的团队,搞出了一项名叫MEDY的冷冻保存新技术,成功把在零下196度液氮里“睡”了18个月的脑类器官(可以理解为简化版、实验室培养的“迷你大脑”)给复活了!
这项重磅研究成果还登上了顶级期刊《细胞》的子刊。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关键就在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防冻液”,MEDY试剂。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博士
它就像给脑细胞穿上了“宇航服”,在冷冻过程中保护它们,大大减少了冰晶对细胞的伤害。解冻后,这些脑类器官不仅大部分细胞活了下来,还能继续生长,甚至检测到了神经元的电信号活动,说明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
研究人员甚至用一名癫痫患儿的少量脑组织做了实验,解冻后这些组织在培养皿里还存活了两周。
这可了不得,意味着这项技术有可能用于保存珍贵的病变脑样本,帮我们研究脑疾病。当然啦,研究人员也很谨慎,说这技术目前主要还是用于科研,离保护完整的、有意识的人脑还差得远。
那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冒出来了:要是当年爱因斯坦的大脑不是被切成块用石蜡封存,而是用现在这种先进的MEDY技术完整地冷冻起来,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某天被唤醒,甚至让天才的思维重见天日呢?
想想就让人激动!但冷静下来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首先,爱因斯坦的大脑已经保存了近70年,当时的保存技术和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大脑组织里的关键信息载体,RNA可能已经降解得很厉害了。
其次,MEDY技术是在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或小块新鲜脑组织上验证的,对付这种经历了几十年风霜、保存状况不明的“古董”样本,能不能读出有效信息,真是未知数。
所以,科学家们虽然对技术潜力有信心,但也直言挑战巨大,结果难料。
这项技术也让人联想到更宏大的话题,人体冷冻。其实,想把整个人体冷冻起来等待未来复活的想法,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全球有几家机构在做这个事,比如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2017年咱们中国也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完成了首例本土人体冷冻。
据说现在全球大概有几百号人选择了把自己冻起来,期待未来的医学能让他们“重生”。
这费用可不菲,冷冻全身在美国阿尔科大概要20万美元,每年还得交保管费;在国内,初期手术和设备成本可能上百万,每年液氮维护也要5万元左右。
不过,必须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冷冻人被成功唤醒。人体冷冻更像是一个基于信念的漫长等待,其科学可行性在国际上仍有巨大争议。
结语
说到底,复旦大学这项能“唤醒”冷冻脑组织的黑科技,其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马上就能让历史人物复活,或是立刻实现长生不老。
它更像是一把强大的新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大脑奥秘宝库的一扇新大门。
靠着它,科学家们能更深入地研究我们最神秘的大脑,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顽疾,也能更好地利用医院里沉睡的海量病理样本,推动医学进步。
从偷走爱因斯坦大脑的冒险,到今天用先进技术尝试解读生命密码,人类对探索自身、追求延展生命可能性的脚步从未停歇。
未来,随着技术越来越牛,也许我们真的能解锁更多关于智慧、关于生命的终极秘密。但无论如何,珍惜当下,用好科技为活着的人谋福祉,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