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5日,1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齐聚贵州,开展“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暨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富矿精开系列活动,通过讲座、调研、座谈和公益助学等一系列活动,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徐义刚、王成善、崔鹏、戴民汉、丁林等院士来到贵州理工学院、贵阳雅礼高级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贵阳学校、贵阳市清华中学等7所大中小学校开展“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活动,共3000余名师生聆听院士讲座。
活动现场。
在贵州理工学院,崔鹏院士为200余名师生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灾害效应》报告,他从致灾的内动力有构造、地震、应力,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冰冻圈等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引发自然灾害,为师生们科普在气候变化驱动圈层相互作用下的致灾机制,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激发学生们对气候科学的兴趣。
院士们的报告介绍了地下科学钻探、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海洋科学等内容,展示了不同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出各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引发师生广泛关注和思考。
活动现场。
“富矿精开”是贵州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锰是国家战略性矿产和紧缺急需矿种。院士专家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助力全国锰矿主产区铜仁市在“精”上下功夫,深挖锰矿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9月24日,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召开的院士助力铜仁锰矿发展咨政建言座谈会上,院士专家围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纷纷献策。
“支持松桃打造锰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堂说,松桃地处中国“锰三角”的核心区,锰矿资源丰富、产业链条较完整、政策支持力度大。在松桃设立高层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解决锰开发的重大科学问题,产出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
“我们电解锰的用电成本高出全国多数锰产区,恳请院士找到症结。”
“除了使用煤电外,有没有其他稳定、成熟的供电替代方案?”
“能否通过改进工艺、升级设备实现节约耗电量?”
用电成本高是贵州武陵锰业有限公司、贵州三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松桃三和锰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提出的行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共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从事锰系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他在现场给出技术解决思路:“电耗大的一大原因是发生电解后,阳极侧在产氧时过电位高造成。通过降低阳极侧电压,可显著减少能耗。”
活动现场。
要延长产业链条,孙世刚表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增长迅速,对长续航的动力电池需求越来越大。铜仁可开发生产镍钴锰电池材料,能量密度高,产业发展潜力大、链条长。
松桃已开采的部分锰矿品位低,造成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提出:“团队在地质勘探、勘查上创新方法,可运用找矿关键技术,分析矿床特征。”助力寻找高品位的优势锰矿资源,实现“精确探矿”。
“可开发提炼其中铝、锌等伴生金属,同时要综合考虑能耗、污染、收支问题。”
“铜仁学院等本地院校应设立锰开采、加工、废渣利用等应用技术课程,为产业壮大培养和积蓄本土人才。”
“推进水泥等建材行业标准更新,推动锰渣等副产品进入更多消费场景,促进使用消耗,减少堆放。”
活动现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均凤等专家从锰矿绿色开采、锰精深加工、锰渣多元化利用等方面出谋划策,助推铜仁在“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壮大磷酸锰铁锂电池产业。
活动期间,院士专家还分别前往玉屏侗族自治县大屯小学、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中心完小、江口县凯德民族学校开展公益助学活动、科普活动,为学生们送去急需的学习和生活物资。
此次活动紧扣贵州发展需求,特别是服务“富矿精开”战略,为锰矿企业解决当前生产和研发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助力铜仁地区把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今年,贵州省科协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援黔行动,进一步加大科技、智力支持力度,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图/文 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