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AI下半场,云端开打。
最近北上深杭的机场候机区和走廊的核心广告位,几乎被各家云厂商攻陷了。
各家打出的标语也充满“火药味”。有晒数据的火山引擎——“占中国公有云大模型市场份额46.4%”;也有话资历的百度智能云——“连续6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领先”;而阿里云更为直接——“AI云市场份额领先,超过第2-4名总和”。
在云计算的赛道,AI云已然成为新一轮的入场券。与传统云服务不同,AI云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智能相关功能,能让开发者和企业更方便地开发、部署和管理AI应用。
如果把传统云看作是存东西、干常规活的通用型工具,那AI云则是定制化升级版,能处理需要大量计算和智能分析的复杂任务。
“今天模型的竞争,也是系统的竞争;云的竞争,也是模型的竞争。”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云栖大会期间告诉搜狐科技,“AI云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服务与模型、基础设施等能力密不可分。”
从某种意义来说,AI云决定着厂商能否摆脱价格战,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从而可持续性地占得市场份额。
也因如此,过去两年里云厂商在各环节纷纷全力投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第一”的争夺成为了行业关注的核心。
如果放眼全球,AI云的竞争格局则更显残酷,只留有4朵超级AI云:AWS(亚马逊)、微软、谷歌,以及中国的阿里云。
都想当“大哥”
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近期发布的研报判断,“中国AI云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年将迎来持续爆发式增长,销售规模在2025年全年预计达518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1930亿元规模。”
另据数据显示,全球AI云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预计2028年达4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亿元)。
AI云不是一条简单的产品线,它决定着未来谁能留在牌桌上。现在,每抢下1%的份额,就等于绑定了未来十年数百亿元的复利式收入。
从研报看,中国AI云的竞争格局越发清晰,主要玩家包括阿里云、火山引擎(字节)、华为云、腾讯云、以及百度智能云。
Omdia的统计口径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所占市场份额达35.8%,位列第一。后面依次是火山引擎(14.8%)、华为云(13.1%)、腾讯云(7%)、百度智能云(6.1%)。前五家合计整体占市场超过75%,其余厂商瓜分剩下四分之一的份额。
而在IDC报告中,2025年上半年,火山引擎以49.2%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模型公有云市场第一。
中国、大模型、公有云......火山云的“第一”前面,横着的限定词不少。
整体云市场,包括云计算,云存储,云网络,云端数据库,云应用开发平台,云端应用,还有各种中间件和其他软件。其中,云计算还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全栈能力越强,被认为竞争力和含金量越高。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Omdia的统计口径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MaaS(模型即服务)三层,范围包含“大模型公有云市场”“AI公有云服务市场”“智算基础设施(AI IaaS)”等统计子集,最接近真实的AI云市场定义。”
把“菜单”做全VS把价格做低
从各家的打法来看,如果把云厂商提供的服务比作一本菜单,一派厂家追求把“菜单”做得更全,另一派则是把“菜品”的价格压得更低。
阿里主打“全栈自研”,从算力到平台,再到模型服务形成闭环体系。而字节则是动用“钞能力”给token降价,从而吸引用户增加调用量。
华为云则通过硬件和云服务组合,支持第三方模型部署(如DeepSeek),强化B端服务能力。
百度在搜索场景具备先发优势,主推智能体平台,吸引开发者和企业用户。
腾讯虽也依托于降价策略,但节奏较字节更缓。
AI云的准入门槛不低,对资金实力是实打实的考验。从已披露的数据看,阿里巴巴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并将持续加大投入。
背靠字节的火山引擎也“家底充足”,今年预计开支达1600亿元,其中900亿元用于AI算力采购,700亿元用于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建设。
多位从事云服务相关的业内人士向搜狐科技表示,目前火山引擎是阿里云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作为后入局者,火山云争抢固有云计算(如CPU)市场非常困难,因此更专注GPU和MaaS(模型即服务)增长。
云厂商用力“吆喝”,但企业买谁的单有着自己的想法。
多家智能体及机器人企业相关人士对搜狐科技表示,今天国内的AI云市场正处于“群雄混测”的状态,多数企业明确采取“多云”策略,至少同时用两家AI云互为备选,避免被一家API涨价,或是服务器不稳定宕机影响。
比如,过去3年里,阿里云几乎每年都发生过影响较大的宕机事故。
从云到AI云,洗牌、重新上桌
从传统云到AI云,市场正在经历重新“洗牌”。
基于IDC、Canalys等机构发布的数据,在2023年至2024年AI时代还未真正到来前,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云厂商分别为阿里云(32%-34%)、华为云(18%-20%)、腾讯云(15%-16%)、天翼云(10%-12%)、百度智能云(7%-8%)、移动云(4%-5%)、AWS中国(3%-4%)、(微软)Azure中国(2%-3%)、京东云(1%-2%)、以及金山云(1%)。
而如今在AI云赛道,昔日表现亮眼的运营商“三朵云”略显乏力,均掉出TOP5,表现最好的天翼云市场份额占比也仅剩5.1%。
依据2025年半年报,移动云收入达561亿元,同比增长11.3%;联通云收入达376亿元,同比增长4.6%;天翼云收入达573亿元,同比增长3.8%。相较前几年平均20%以上的增速,运营商“三朵云”呈现明显放缓趋势。
反观互联网的几朵云,借助AI早期积累实现快速转型,更快迎合了时代变化。
2025上半年,阿里云营收635亿元,同比增长21.8%。追平了国际三大云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的增速。高盛预测,阿里云2025财年投入的AI基础设施,将新增约300亿元年化收入。
作为阿里云劲敌,火山引擎的增长态势同样可观。据报道,火山引擎2024年营收规模超110亿元,营收增速远超60%。2025年,火山引擎营收目标远超200亿元,而2030年营收目标超1000亿元。
一位中国云厂商资深人士对搜狐科技表示,“云是个‘大箩筐’,IT相关的都在往里装。AI是这几年努力装进去的东西,一些传统云厂商在AI上缺少积累(如大模型的训练、数据、行业的积累等),所以(在AI云赛道)落后是必然的。”
他提到,“云和AI都是马太效应非常强的行业,头尾玩家差距不断拉大,也会有一些玩家逐渐淡出市场。”
Omdia资深分析师向搜狐科技分析,“AI云的评估更强调大模型产品力和开发者生态,因此阿里、字节和华为等厂商表现更加突出,运营商云在政企和基础设施领域还是能展现出优势。”
也有企业表示,“选择合作哪家云厂商,不单是看谁家AI云服务更好或更便宜,一般还会有模型层面的合作,包括会考量厂商品牌。”
一位阿里云内部人士也印证了这一说法,“AI云赛道早就比得不是谁更便宜,而是看谁的全栈生态更完善,更闭环。企业更关注的是云厂商能否把算力、模型、智能体等一站式交付,且性能和成本满足预期。”
“在海外芯片限令下,有芯片自研能力的云厂商自然占据优势。但光有算力也不够,对客户来说,最大的关注点是能否随时调用、按需扩展。而模型也不是做到排行榜第一就算‘顶级’,而是在于能否在跨行业场景稳定发挥,支持处理不同专业领域的复杂任务。”该内部人士补充道。
眼下,AI云市场正处于“试水期”,而对于云厂商来说,新一轮更激烈的市场洗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