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进行时·项目第一线
发展的温度,源于一线的拼搏;城市的未来,基于项目的基石。
每一个项目的落地、每一次进度的更新,都是新洲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印。区投委会办、新洲融媒联合推出专栏《三大战略进行时·项目第一线》,记录新洲大地上生动的“发展进行时”,看最新项目进展,园区厂房是如何一天天“拔节生长”;重点工地上,建设者们是如何与时间赛跑、攻坚克难;新兴产线上,产品是如何成功下线;项目落地的背后,一个个堵点难点是如何被合力打通......
乡村“孵出”人工智能产业园
在新洲区凤凰镇,阳光洒在恒润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园重新粉刷的白色外墙上,勾勒出科技与乡土交融的温暖轮廓。这个承载着“乡村 + AI”发展梦想的产业园区在国庆节前正式开园,为武汉东北部的乡村振兴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家注意看,4D车道线的标注必须贴合真实道路场景,每一个坐标点都直接影响自动驾驶系统的判断精度。”在产业园教室内,资深标注师王媛正对着大屏幕,向刚结业的学员们拆解自动驾驶模型4D车道线标注的核心要点。
这批几十名刚结业的学员们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返乡青年和当地村民,经过十四天的系统培训,已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一天经初步概算,可处理1200条数据标注订单。
记者在园区内看到,这座崭新的“数字基地”并非新建楼宇,而是由闲置的何田小学改造而来。明亮的教室、配备高性能电脑的实训区,体现出“旧资源焕新能”的巧思。“我们盘活了村里闲置的教育资源,既降低了成本,又让老校舍有了新使命。”武汉红色原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梦介绍,目前园区一期已建成可容纳300人的培训与办公空间。“未来这里不仅是培训基地,更是乡村对接人工智能产业的‘桥头堡’”
为何选择在凤凰镇落地人工智能产业园?
“凤凰镇数据标注产业,是从刘家湾村起步、逐步扩展而来的。”凤凰镇人社中心主任肖福春道出渊源,此前刘家湾村就联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建起全市首个村级AI数据标注工作室,28位农村宝妈经过10天培训成功上岗,还带动周边160余人就业,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产业园的落地得益于“政企协同、区区合作”的创新模式。作为江汉区与新洲区“国企联村”的成果,园区由江汉区国有企业恒润科技公司与新洲区红色原野公司联合建设,后者负责运营。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份“家门口的机遇”,肖福春全程参与员工招募与对接工作。前期通过村湾微信群、线下宣讲会等方式广泛动员,仅一周就收到142份报名申请。“筛选时既要考虑是否会操作电脑,也要兼顾家庭需求,年龄限定在18-40岁,就是想让更多人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园区初期可提供100个岗位,涵盖数据标注员、技术助理、运营管理等,开园后将持续面向新洲区招收学员,考核通过合格后即可上岗。未来还将逐步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的完整生态链,岗位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恒润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园不仅是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的历史使命。我们期待通过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样板。”刘梦表示,园区将持续拓展至产业标准共建、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创新等领域,逐步形成“数据服务—人才培育—产业延伸”的良性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