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0 日,中国药学界传来重磅消息:首个 3D 打印药物的上市申请,正式被国家药监部门受理。
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而是真真切切走到了进入市场、走向医院、摆上患者药箱的最后一步。一旦审评通过,你可能真的会拿到一颗“为你量身打印”的药片。
那它到底是什么?又能改变我们怎样的吃药方式?
01
3D 打印药物是怎么做的
说到 3D 打印,很多人会想到打印模型、零件。其实,它也能打印药片。
不同于传统压片工艺,3D 打印药物是一层层堆叠药物和辅料,可以精准设计药片的结构。
你可以让一部分药物先在胃里释放,
另一部分延迟到肠道再释放。
这种控释设计能减少每天吃药的次数,也能避免血药浓度忽高忽低,从而降低副作用。更神奇的是,未来医生甚至可以像点单一样,直接打印一颗只属于你的药片。
02
为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过去的制药研发,常常要花费大量原料和时间反复试错。3D 打印就像搭“定制乐高积木”,可以快速造出不同版本,极大缩短研发周期。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个性化医疗的可能:
儿童可以得到低剂量、好吞咽的药片;
老人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获得精准调控的剂量;
甚至未来在医院,就能现场打印药片,当日定制,当日服用。
这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药”不再只是科幻畅想。
03
首个“吃螃蟹”的药物是谁
这次走到上市通道的,是一款抗凝药——阿哌沙班片。
它的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 Xa,防止血液在不该凝固的时候形成血栓。目前,它广泛用于:
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治疗或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如果未来 3D 打印阿哌沙班获批上市,患者可能会迎来:
更便利:控释设计,有望减少服药次数。
更精准:不同人群能获得更合适的剂量。
更灵活:未来实现现场打印,真正做到“私人订制”。
这不只是一种新药,而是一种全新的制药方式。它打开的门,可能让个性化药物从想象走进现实。
如果你家里有人正在长期服用抗凝药,这个进展值得关注。因为未来的药物,可能会不止是“按时吃”,而是真正“为你而造”。
#新药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