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交付21架。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单芯级中型火箭型谱空白。
……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制造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北斗三号汇集全国40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太空搭桥”,建成由数十颗卫星编织成的“天罗地网”。从无到有,服务全球。如今北斗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20年的15.1%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15.7%。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创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前景广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统推进——
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钢铁行业有171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轻工科技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发明专利数量累计超过19万件……
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的脚步不断提速。
升级,逐“绿”向“智”,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作为投产即实现“近零碳排放”的智能生态工厂,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应用数字孪生、3D视觉“鹰眼”等技术,实现了100%焊接自动化、100%全零件自动转运。智能制造澎湃产业新动能。当前全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新老并举、实数融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7月8日1版)
文本二:
智能制造正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的面貌。在湖北美的洗衣机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超过2500台设备实现5G全连接,生产一台洗衣机只需15秒钟,由此带来产品直发率提升80%、库存降低50%、单台人工成本下降30%等诸多利好;在宁德时代总部Z基地,“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让每组电芯的生产节拍降至1.7秒、劳动生产率提高75%、年能源消耗降低10%,更实现了“十亿分之一”的超低缺陷率;在宁波极氪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系统不仅实时记录、智能分析每一个焊点的电流电压、每一个螺栓的拧紧曲线,确保车辆装配品质万无一失,更能完成超过150万种配置组合的高效个性化定制……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家示范标杆工厂;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8000万台(套)。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还能够重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制造的整体效率、增强供给体系适配性。
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形成一批智能场景。《“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就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推广路径。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期待我国广大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6日18版)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轴承集团时,肯定了自主发展工业、制造业道路的正确性。
B.北斗系统实现100%国产化后,已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的卫星系统。
C.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D.创新驱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2.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列举北斗系统、C919大飞机等成果,文本二列举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都是为了论证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B.文本一提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5.7%”,文本二提到“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共同说明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全面完成。
C.文本一引用工信部部长讲话强调“新老并举、实数融合”,文本二引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改造,都旨在说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政策引导与规划先行。
D.文本一展现了制造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文本二聚焦智能制造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作用,二者均体现了中国制造向更高质量阶段发展的趋势。
3.结合材料内容,对情境中的方案选择进行逻辑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情境:某市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现计划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甲:直接采购国外成熟技术,投产周期短,但需长期支付高额专利费且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方案乙:联合高校自主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但可构建本土技术专利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A.选择方案甲符合材料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要求,因其能快速投产,短期内稳定供应链。
B.方案乙契合材料“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如北斗系统100%国产化)与“自主创新动能”(如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研发)的发展逻辑,从根本上破解技术受制人的困局。
C.材料强调“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如钢铁行业减排、轻工专利突破),故方案甲通过引进技术快速升级代工模式,更符合传统产业转型路径。
D.材料主张“逐‘绿’向‘智’”(如奥迪新能源工厂绿色智造),方案乙因研发周期长可能延迟生产线落地,违背绿色转型的时效性要求。
4.两则文本均强调“智能制造”,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战略意义。
5.假设你是一名智能制造规划师,需为某传统纺织企业设计智能化改造方案。请结合文本,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摘编自《汪曾祺全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
B.文中对徐呆子这一人物的描写,既刻画出徐呆子在科举制废除后的人物形象,也与高北溟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形象。
C.文章善用比喻,例如将作文比作行船,写作不能像驴转磨等,自然贴切、生动形象,丰富了文章内涵。
D.高北溟自撰春联,如辛未年板门上贴“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这样述怀抱、抒愤懑的词句,来表达他愤世嫉俗的情感。
7.关于文中沈石君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石君既接受过旧社会的教育,但随着革命、光复成为新派人物,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B.沈石君虽然和高北溟很少往来,但是依然在高北溟身处困境时劝他读师范,后聘他为国文教员,侧面体现了高北溟非凡的才华。
C.沈石君面对教育局局长想往初中里塞自己口袋里装的几人时,沈石君最终作了妥协,可见他是一个软弱而没有骨气的人。
D.沈石君在家闲居时再三推辞地方上人让他出山掌初中,后来终于答应。可见他是一位有着内心坚守的有志之士。
8.汪曾祺写人贴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高北溟这一人物形象。
9.文中画横线处写教室里高唱高北溟作词的校歌时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因诏弇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度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塞坑堑。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
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弇进军画中,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会,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
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闻大笑曰:“以尤来、大彤十余万众,吾皆即其营而破之。今大耿兵少于彼,又皆疲劳,何足惧乎!”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钜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余两。步还剧,兄弟各分兵散去。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耿弇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步气A盛B直攻C弇营D与刘歆等E合战F弇G升王宫H坏台望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见郡尉试骑士”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试”字的含义不相同。
B.“阴缓生口”与“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两句中的“阴”字的含义不相同。
C.“适其所求也”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适”字的含义相同。
D.“以为宜速攻西安”与“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以为”一词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弇年轻时就爱好学习,对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被光武帝任命为建威大将军,屡建军功。曾打败了费邑、张步等人,平定过四十六个郡,攻下三百座城池。
B.耿弇奉旨讨伐张步,耿弇在渡河之后先攻打祝阿,一日之内就攻下祝阿,又攻打当时由费邑的弟弟费敢驻守的巨里,费邑带兵去救援弟弟,最后被耿弇斩杀。
C.张步在剧县定都后,耿弇进军画中。画中在相距四十里的西安和临淄之间。当时的西安由张步的弟弟张蓝驻守,驻军有精兵二万。
D.张步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比耿弇强,所以并不惧怕耿弇,最后耿弇大败张步。清晨天刚亮张步就带兵撤退又遭遇耿弇的伏兵,一路被追击,致使尸横遍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
(2)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
14.耿弇运用军事策略灵活多变,请结合文本简析耿弇运用了哪些军事策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黄鹤楼的巍峨之势起笔,借用比喻化动为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长如旧”直白有力,“何年去不归”的一问引人遐想,表现了诗人贾岛简练冷峻的语言特点。
C.诗人通过“岸映”“烟生”写出了光影的变化,在虚实相生中呈现出黄鹤楼周边景色的诗情画意。
D.“半出”描绘了城池在水中若隐若现的朦胧,“树将微”描绘出树在烟雾中微小模糊的景象。
16.诗中“空使含情对落晖”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感伤,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感伤”什么。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2)陆游在《书愤》中,将意象两两组合,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句子是:“ , 。”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 , ”两句以虚构的梦境作结,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近日因为被挑出“语病”而成了热点。比如“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学院(系)专业学习”,被指“句式杂揉”;又如“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对此,有校方回应,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应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细察争议语句,其实算不上什么错误。比如上述录取通知书,就有专家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不够简洁通顺,而非语法“硬伤”。“录取你入××专业学习”虽动词堆砌,却表意清晰;“准时于某日”虽非常规语序, A 。通知书的核心功能—— B ——分毫无损。即便网友调侃“不如我写的明白”,并改出“你已被我校某某专业录取”这样的简洁版,也不过是表达风格的优化。
我们应该感谢这轮高校录取通知书“语病”引发的热议,因为,上述语言瑕庛虽小,却在提醒人们要保持对母语的敬畏心、尊重语言的规范性。当下社会,文字书写与文法规范正遭遇( ① )。由于使用场景的变化、技术工具的升级,不少人日渐满足于信息的( ② ),却不在意语言表达的( ③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更得呵护好我们的母语,特别是在一些人眼中,语言表达把情绪输出、把信息传到,就可以了,不必追求语法,不用考虑修辞。这种( ④ ),侵蚀了语言的严谨性。说到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C ,思考便难以周全。
小通知,大文章。希望这次关于通知书的讨论,能引发人们思考:社会能否在造梗与实用中,为语言规范留存敬畏之心?录取通知书是在通知准大学生入学,同时也是在“通知”我们:珍视母语就是守护思想的根基、守护文化的命脉。
(摘编自“侠客岛”公众号《小通知,大文章》,有删改)
18.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9.请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A.qī zǎi B.qī zài C.qì zǎi D.qì zài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集体性钝感 B.②粗俗化传递 C.③精准与美感 D.④简单化表达
22.有网友指出,这些被指摘的语句,已在这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沿用了多年,为何今日被广泛讨论?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材料中提到“人们要保持对母语的敬畏心、尊重语言的规范性”。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B
4.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智能制造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质量。
②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带动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发展,重构研发生产流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③保障产业链安全:通过技术自主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供应链韧性,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④引领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5.①引入智能生产系统,如物联网设备、自动化纺纱机,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纺织业可通过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
②建立绿色智能供应链,采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原料采购与能耗管理。纺织业为高耗能产业,智能供应链可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可持续性。
6.D 7.C
8.①富有文才,谈先生非常认可他的文才。
②知恩图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可见他感激谈先生对他的帮助,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③善于变通。从废科举功名路断后他“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后又读被人看不起师范, 可见他面对困境,善于变通。
④做事认真。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⑤为人正直。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
9.①这两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先以“玻璃一样脆亮”比喻童声,形象地写出了童声的清脆、响亮;后将“瓦片”“树叶”拟人化,突出了童声高唱的感染力。
②作者通过对童声、瓦片和树叶的描写,刻画了学生齐声歌唱校歌的动人情景,间接表达了对高北溟先生精心培育人才的崇敬之情。
10.BDF 11.C 12.D
13.(1)耿弇就严令军中立即修造攻城工具,传令各部,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
(2)随即分三千人围守巨里,亲自率精兵攻上山岗,占据高处合击,大破费邑军,阵前斩杀费邑。 14.①围点打援,诱敌聚歼。(针对祝阿、巨里之战)
②避实击虚,一石二鸟。(针对西安、临淄之战)
③心理激怒,诱敌主动。(针对剧县决战前)
④预判退路,伏兵收尾。(针对张步溃败之战)
15.A
16.①时光流逝的感伤。颔联将“青山依旧”与“黄鹤不归”进行对比,感伤昔日盛景难再,暗含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失落。
②愿望落空的感伤。“定知羽客无因见”中“羽客”指仙人,象征超脱、美好的愿望和境界,“无因见”直接点出遗憾,强化了愿望落空的感伤。
③知音难遇的感伤。尾句诗人独自面对落晖,“含情”却无人共赏、无人共鸣,结合前文“孤云野水共依依”的“孤”字,凸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感伤。
17.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18.“句式杂揉”的“揉”应改为“糅”
“反应相关情况”中的“应”应改为“映”
“瑕庛”中的“庛”应改为“疵”
19.D
20.A 却不致误解
B 告知录取与报到信息
C 语言不严谨
21.B
22.①语言敬畏心的回归。过去社会对如录取通知书这类实用型文本只满足于信息传递,忽视表达的精准和美感。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母语的规范性、严谨性,是对母语敬畏心的体现。
②网络传播的便利。如今网络平台让原本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录取通知书由“小众”走向“大众”,网友可快速分享观点、引发共鸣。
③公共参与的便利。当代人对公共文本的监督意识增强,对母语规范更敏感,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网友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于是“老模板”引发热议。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