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后,小学时有这样的课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能够安装电话机的家庭,在当年是很富有的家庭,我们对电话的普及,充满了期待。
我们村在九几年的时候,也就是村口的小卖部有一个座机。
到了两千年左右,一些打工的人,佩戴了“传呼机”,能够接收到亲友的信息,但还是要通过电话来回复亲友。
再往后,我们有了手机,随时随地打电话;普通手机,又变成了智能手机,打电话的方式多了,还能够彼此视频对话,群体视频对话等。
联系越来越方便了,但很多人却逆着做:开始拒接陌生电话,连正规客服电话都不接了。
“直接挂断”,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
01
一开始,大家对于陌生电话,是不太反感的。毕竟,可能是对方打错了,或者真的是某个熟人,多年不联系,忽然就联系上了。
也有可能,对方转了一个弯,找到自己,是有什么事情,或者求助。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的信任,被电诈人员利用了。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某单位的人员,然后套取信任,诱导对方下载一些软件。最终就是把钱套走。
还有境外的电诈,也是层出不穷。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电话,一旦你好奇了,那就可能被欺骗。
更可怕的是,对方可以直接喊出你的名字,知道你大概在什么位置,甚至可以说出你曾经遇到的某件事。
为了杜绝被骗,一大波的“防电诈”信息,开始滚动出现。还有很多的群里,有人转发一些防骗方法、被骗案例。
陌生电话,作为重点防备的内容。遇到陌生电话,不搭理,挂了,这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
不知不觉,陌生电话,被大家统一认定为“欺骗”。从而形成了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事实上,很多认知还行的人,接到陌生电话之后,第一时间会听一听,然后利用手机功能,给电话标注——骚扰、广告等。
被贴了标签的电话号码,再拨通其他人,标签会露出来。这就让陌生电话,变得更加可恶了。
就算是电话内容很好,一旦被贴了标签,那也要被怀疑,最终被拒绝。
02
人们对陌生电话的态度转变,让很多正规的客服,营销人员,无所适从。
虽然电话拨通的时候,会显示是“某行业的服务电话”之类,但丝毫不会被信任。毕竟,一些诈骗电话,也会有类似的标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没有必要在同一个坑里,连续掉进去。
另一方面,一些正规的客服,也存在套路。
比方说,某运营商,让你修改电话套餐。你答应了,结果发现第二个月多了一些费用。气人的是,你居然不可以马上把套餐改回来。
或者是,套餐的改变,让人觉得不好用了;或者因此接到了一连串的短信,各种提醒,让人不知所措。
一次温馨提示,我们很温馨,还感激;一次次温馨提示,就变成了打扰,需要考虑拉黑了。
人与人的信任度,忽然有一种感觉——彻底崩塌。
有网友说:“电信,银行,支付宝,微信,包括正规部门调查的都不接......因为好事轮不到你我。找上门的更不可能。”
也有一些网友的做法,自觉是很解气:陌生电话打进来,我全接。只是接通后把它放到一边,让对方喋喋不休的一直说。我是一个字都不带说的。等对方说到最后一句——不好意思先到这里吧。
就说我自己,也有了一个习惯,对有不友好标注的电话,挂断,拒绝接听;万一接通了,还没有等对方说什么,我就回复“不需要”,再挂断,前前后后三秒钟时间吧。
生活已经够烦恼了,还要因为一个电话而烦恼,这没有必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人与人密集沟通的时代,我们都需要做减法,甚至恨不得藏起来,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人找。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的手机一整天都不响起,这一天就舒服多了。
特别是中年人,有时候害怕接到电话。大部分的电话,都是麻烦来了,或者是家庭、单位的意外安排。
在大家都拒绝陌生电话的时候,一些客服从业人员,也崩溃了。他们的宣传,或者某些工作指标,无法完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信服务投诉量比上年增长99.1%。大部分的营销,不被认可了。
03
陌生电话,良莠不齐。最终被大家认定为“可怕、很坏”等。
如果真的有需要,通过电话,给群众服务,那么建议大家积极改变,建立网络良性沟通环境。
第一,进一步公开客服内容,说到关键的利益点,让利益透明化。没有了阴暗地带,大家才有可能信任。
第二,不要广撒网,把所有人都定位服务对象,而是精准定位。一大批不需要服务的人,反复被打扰,适得其反。从平时的信息收集中,找到需要服务的人,这就好办多了。
第三,拒绝繁琐。比方说,今天安装了一台洗衣机,不要反反复复追问,是否满意,满意度多高。现场沟通,比网络联系,好一百倍。
良好的沟通环境,没有套路的宣传,才博得人与人的尊重和理解。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