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线脱落装置”“智能语音分类垃圾桶”“社区智能门禁系统”“水果钢琴”……在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小学(贵师大贵安附小),有许多新奇有趣的科技小发明,他们的发明人都是该校的学生,发明所涉及的科技知识源于学校的课后延时课程服务(课后服务)。
黄子格介绍“智能电线脱落装置”
“‘智能电线脱落装置’发明灵感源于2023年4月份下暴雨时候出现电线杆被线缆拉断裂的情况,当时,看见负责电力维修的叔叔们冒着危险抢修很辛苦,所以我们就想到发明一个让维修作业更安全的装置。”“小香樟机甲战队”是该项发明的发明团队,团队成员由3名六年级学生组成,黄子格是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发明涉及的主要科技知识是压力传感器的应用,目前正在申请相关专利。
课后服务课程
谈到如何掌握相关科技知识,黄子格说,这离不开学校课后服务开设的编程课与机甲战队课程。
“每天中午或者下午放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拓宽了知识面。”黄子格说。
古筝社团表演
“通过社团形式开设‘订单式’课后服务,让学生和家长在学校课后拓展课程菜单中自主‘下单’,选择符合学生自我需求的特色课程。”贵师大贵安附小负责人潘瑶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7个社团,课后服务内容涵盖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多学科和种类。以艺术类为例,有合唱、古筝、管乐等课程,课程设置以课程进度为准,每周开设1-2次授课,授课教师大多为本校具备该项特长的教师,同时对外聘请具备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教师前来授课。
课后服务课程
以编程课、机甲战队、水书、剪纸、扎染等特色课程为例,2022年,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小学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所省内高校联合开展“u-s”协同教育模式,将大学教育资源、教研成果,师资力量引入小学,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建强学校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通过“u-s”协同教育模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把戏曲木偶戏、水书、扎染等民间艺术和非遗技艺引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课后服务课程
学校课后服务除艺术类、科技类课程别具匠心外,体育类课程也同样有不少亮点。以足球类课程服务为例,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足球特色示范校。“学校把足球课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在一至三年级段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特色课。”潘瑶介绍,校内有一个200平方米的足球运动场,专人定期维护,保障足球活动能在符合标准的场地上进行。此外,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足球特色训练班,并和贵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贵州师范大学附属初中形成一个联合梯队,将足球训练贯穿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
贵师大贵安附小
“创新化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充实课后时光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潘瑶说,下一步,学校将把目前课程服务所取得的经验成效向周边的党武片区学校进行推广,促进区域内交流互鉴,为共同提升贵安新区课后服务质量作出贡献。除此之外,作为贵州师范大学“‘5G+乡村教育’城市农村区域化发展模式”课题实验校,学校还将通过云端融入不同学科,对结对校课程、教研、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帮扶,解决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没有综合学科教师情况,并将学校课后服务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分享推广,推动边远农村地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丹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刘娟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