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现在各大科技公司动不动就宣布"量子霸权"、"量子优势",搞得跟武侠小说里报招式似的。
但问题来了:你咋证明你那机器真是在用量子力学算题,而不是在那儿cosplay量子计算机呢?
这不,莱顿大学、清华和浙大的科学家们组了个"打假小分队",直接整了个量子版的"验钞机"出来。
最狠的是,他们在73个量子比特的系统里测出来了——这玩意儿是真货!
贝尔测试:量子界的"灵魂拷问"
要说这贝尔测试,那可是量子世界的终极大招,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真是量子系统,那你得能干出一些"反物理学"的事儿来。
什么叫反物理学?就是爱因斯坦当年死活不信的那个"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两个粒子一旦纠缠上了,你在北京测一个,它在纽约的兄弟立马就知道了,比5G还快,根本不需要信号塔。爱因斯坦当年气得够呛,觉得这不科学,结果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证明这事儿是真的那几位,打脸来得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但是在三五个量子比特里玩这套还行,到了几十个量子比特的"大party",这事儿就难了。
量子比特越多,复杂程度那是指数级暴涨,相当于你组队打游戏,3个人好沟通,73个人?那不得乱套了。
能量检测法:不走寻常路的验证大法
科学家们这次玩了个聪明的,他们没有硬刚那些复杂到爆炸的贝尔相关性测量,而是换了个思路——测能量!
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这量子系统是真的在搞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那一套,那你应该能达到一个经典系统怎么都够不着的"超低能量状态"。
结果实验数据显示,这个73量子比特的系统达到的能量水平,比经典系统低得不是一星半点,差异大到什么程度,48个标准差!
这是个啥概念?基本上就是"不可能是巧合"的数学版宣言,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更绝的来了——他们还测了"真·多方贝尔相关性",就是让所有量子比特一起纠缠,难度系数直接拉满,这相当于不是两个人心有灵犀,而是24个人集体心电感应。
这种操作他们也成功了,简直是在量子界开了个"灵魂连线大party"。
这事儿为啥这么重要?
现在量子计算这个赛道,那是相当拥挤,IBM、谷歌、各种初创公司,都在那儿秀肌肉:"我有100个量子比特!"、"我有200个!"但光比数量有啥用?关键是你得证明这些量子比特真在干量子的活儿啊!
这就好比健身房里一堆人举杠铃拍照,但你得证明那杠铃片是铁的而不是泡沫塑料对吧?
莱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乔迪·图拉说得明白:这研究证明了在大型系统里证实深度量子行为是可行的,规模空前。
换句话说,量子计算机现在不光块头大了,内功也是真材实料。
应用前景:不只是秀技术
这个"量子测谎仪"可不是为了刷论文玩的,人家有实打实的用处。
量子通信领域:你用量子加密传机密文件,怎么证明这加密真的牢不可破?贝尔相关性测一测就知道了,这相当于给保险箱装了个"真伪鉴定器"。
量子算法开发:程序员们写量子算法,总得知道自己写的代码是真在用量子优势还是在瞎跑吧?有了这验证方法,就像给代码装了个"性能监视器"。
量子纠错:量子态这东西娇气得很,环境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退相干"了,实时监测贝尔相关性,就能知道啥时候该"抢救"了。
当然了,这事儿也不是一劳永逸,随着量子比特越来越多,验证的时间和资源消耗也得跟着涨。就像游戏打到后期,小怪都变精英怪了,得想办法提升效率。
而且现在各家都是各玩各的,验证标准五花八门,这就需要业界坐下来,整个统一标准出来,不然以后量子计算机上市了,总不能每家都说"我这是真的",消费者一脸懵逼吧?
结语
说到底,这项研究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把量子效应从实验室的小打小闹,推进到了几十个量子比特的"产业级"规模,人类正在一步步摸清楚,量子的"魔法"到底能在多大的舞台上施展。
以后要是有人跟你吹嘘他们的量子计算机多牛,你就可以淡定地问一句:"贝尔测试做了吗?"保证对方立马知道你是行家。
反正现在有了这个"量子测谎仪",量子计算圈想浑水摸鱼可就难了。
这年头,科技圈也得讲究个"打假维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