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2025年是AI大规模应用元年,对运营商而言,这场技术革命的真正价值藏在ToB市场的增量空间里。
第三方咨询机构TBR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通信服务提供商 (CSPs) 的AI相关机会将达到1700亿美元,其中约53%属于新增营收机会。
运营商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动作纷纷:全球运营商押注AItoB,面临双重挑战
当行业边界被AI重构,全球运营商正加速拥抱AI。截至目前,全球65%的主流电信运营商已经发布或实施了AI战略,不少运营商开始通过AI向科技公司转型,90%以上的运营商正将AI技术融入自身生产流程,重塑生产模式。
除中国运营商全面领跑外,海外运营商的动作同样密集。例如德国电信将AI深度嵌入医疗领域打造AI医疗影像、AI病例等应用,法国电信则聚焦工业场景打造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等方案,韩国SKT打造出AI Agent用于网络维护,纷纷在优势赛道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从表面看,AItoB的赛道一片火热,但深入行业便会发现,落地难题正层层显现。
一方面,算力需求与成本、运维能力存在错配。以教育行业为例,学校的算力需求具有极强的分时性,智慧考务仅在考试期间需要密集算力,国家教委要求中小学开展的AI通识课因终端成本限制难以普及,而中小学自身运维能力薄弱,自建算力中心无疑是重资产陷阱。
另一方面,标准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存在脱节。AI应用的行业属性极强,医疗领域的肺结节筛查模型无法直接复制到工业质检场景,某医院训练的专属模型难以适配另一家医院的需求。这种场景碎片化导致通用AI方案水土不服,定制化方案又难以实现规模化复制。
华为破局:AItoB融合算网架构与五大行业方案
面对这些难题,深耕运营商toB领域的华为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9月24日,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期间举办的AItoB行业数智化转型高峰论坛上,华为运营商XtoB领域总裁王永德发布了AItoB融合算网方案架构,并针对工业、医疗、政务等五大场景发布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的推出恰好为运营商提供了破局思路。“我们通过提炼各行业应用的共性功能,联合合作伙伴验证,支撑运营商为各行业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目前AItoB融合算网方案已在电力、地铁、煤矿、制造等多个行业落地应用。”王永德表示。
据了解,AItoB算网融合目标网架构正推动“算”与“网”从独立协同向深度一体化转变,实现资源、服务、技术的融合演进,在算力与网络基础能力上叠加融合服务,包括单网络服务、单算力服务及融合能力,为运营商赋能行业提供全栈式支撑。
具体来说,AItoB融合算网目标架构主要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算法基础设施,整合分层分级的算力池与可切片的网络,解决算力错配问题;第二层是算网使能,负责资源调度、AI 智能审核与企业运营服务;第三层是端到端安全,除传统防攻击外,重点覆盖AI特有的数据安全、模型安全、算法安全;第四层则依托华为5G、工业网络、计算存储等产品线,支撑运营商为各行业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王永德还在会上分享了华为在教育、医疗、工业等五大领域的实践成果。
其一,在教育行业,针对学校巡考负担重、算力缺口大等挑战,华为联合运营商推出一体化服务,使得视频巡考效率提升2倍,备课批改耗时下降50%,切实减轻了教学管理压力。
其二,在医疗行业,针对医疗资源不足、区域间医疗水平差距大等难题,华为打造智慧超声方案,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运营商可依托下沉市场的销售网络,将云服务、算力、模型打包为基层医疗一揽子方案,让优质医疗资源触达县乡医院。
其三,在工业行业,针对规划难、训练难和维护难等挑战,华为将行业Konw-How和ICT技术打包,提供全栈服务,使得某油气企业的故障诊断时长缩短至4小时,岩层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0%,某合作运营商的合作范围扩大了10倍。
其四,在基层政务领域,针对公文写作易错、效率低的问题,华为以技术支撑者身份联合合作伙伴,为运营商提供核心能力,助力运营商构建企业AI智慧办公一体化的标品方案,提供基础公文写作、智能校对等服务。此外,运营商还可在原有网络套餐基础上,增加算力套餐及办公增值服务,为基层政务提供全方位支持。
其五,在商超场景中,面向视频监控、Wi-Fi组网等需求,华为在原有宽带基础上推出组网安防AI一体化套餐,使得设备能耗降低30%、APP自管理效率提升30%。
多方共振: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实践路径
AItoB的落地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探索与圆桌论坛上的行业发声,勾勒出更完整的产业图景。
中国电信的核心路径是国产自主与多模态能力,其推出的全自研大模型,实现了训练与推理全在国产芯片上完成,芯片切换效率提升至94.7%,解决了信创场景下的掉点难题。在语音识别领域,单一模型已支持粤语、上海话等几十个方言,广泛应用于企业热线与反诈场景;视觉大模型通过1.4亿参数预训练,微调后识别率可达80%,大幅降低企业落地成本。
中国移动则聚焦算力网络与生态开放,已建成呼和浩特、哈尔滨两大两万卡智算中心,整合10万卡社会算力,通过算网大脑实现资源利用率提升15%,AI推理成本降低20%。在苏州低空经济场景中,中国移动将算力网与视联网结合,让无人机5分钟完成一次河道巡查与垃圾识别,大幅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中国联通的特色在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阶梯式赋能,其5G智联专网已在施耐德实现柔性生产效率提升20%,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2000多个数字孪生模型,为长城汽车带来亿元级产能提升。在智能化阶段,在北京12345热线场景中,中国联通通过AI将平均处置时间压缩至3天,居民服务满意率提升35%,为多行业的智能升级提供了范本。
在圆桌论坛环节,行业嘉宾的补充让思考更接地气。谈及AItoB未来发展趋势,博特智能的嘉宾认为,终端化演进存在两条路径,一是从云侧直接到端侧,二是从云侧到边侧再到终端,目前博特智能正联合华为及运营商探索云边协同,已在网关设备上实现相关落地。
华为的嘉宾表示,未来AI辅助将向行业纵深渗透,场景覆盖快速扩充,同时会逐步向自主决策演进,如工业产线智能调度、质量实时溯源及自我调整优化等。这些声音既印证了AI落地的复杂性,也指向了生态协同的必然方向。
笔者观察:以协同共生释放技术价值
这场论坛为运营商、设备商、行业应用企业搭建起实践交流的桥梁,在AItoB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关键阶段,正成为指引行业方向的重要风向标。从各方分享的实践与思考中,不难窥见AItoB落地的核心逻辑——以优势聚合破解落地难题,以协同共生释放技术价值。
在这场转型中,运营商的核心价值愈发凸显。在行客市场,运营商的分层分级、全程全域的云网资源优势,叠加AI新能力,在优势行业提供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在商客市场,运营商的FTTO全光底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标品服务;在广域场景,运营商凭借全程全域、分层分级的网+算能力,为低空、具身智能等领域企业提供全程全域的AI服务。
同时,运营商还拥有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全程全域网络+全程全域分层算力”优势,当前已在视联网等场景实现成熟应用,为行业提供全流程AI服务,同时正联合华为及合作伙伴探索自驾云、低空经济等新领域。
此外,运营商依托网络切片能力,结合多级算力与存储隔离技术,通过华为提出的“AI切片”概念,为不同行业提供匹配专属SLA与安全需求的差异化服务。
而在长期演进中,行业智能体正在进入办公、生产系统,加速业务流智能化,预计2030年企业级智能体应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规模将分别达13亿元、30亿元、5亿元规模,三大运营商也已规划构建行业智能体平台,以满足智能体对算网的更高要求。
华为作为运营商转型的技术合伙人,为这种优势的放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双方的协同正是破解AI规模化落地难题的核心路径。华为提出的AItoB融合算网方案,既帮运营商盘活闲置算力、精准匹配行业需求,又让不同行业能获得量身定制的AI服务。
在AItoB这场转型浪潮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实践与探索,都在为AI赋能新质生产力注入坚实动力,而这样的合力前行,正是AItoB从技术热走向产业实的最可靠路径。